2011年11月10日

寶寶開始刷牙了沒?

育兒生活 9月號



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蔡明克指出,不善加保養乳牙任其長牙菌斑或蛀牙,輕則口腔產生異味、牙齒不美觀,重則包括:可能影響寶寶的食物攝取造成偏食、蛀牙的乳齒與恆齒並存容易造成恆齒蛀牙、嚴重的蛀牙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蛀掉的乳齒會造成口腔空間的改變進而影響恆齒萌發的順序,讓恆齒長得不整齊而需要矯正!
所以,牙齒的保養一定要從乳牙就開始做起!
PART 1、寶寶潔牙進程表
蔡明克醫師表示,寶寶出生至6個月大左右,口腔中並沒有牙齒,所以在這個時期並不需要特別幫寶寶做口腔的清潔。通常寶寶第1顆乳牙會在6個月大的時候冒出(每個小孩出現的時間不同),從第1顆乳牙冒出開始,就正式進入了寶寶潔牙的第1個時期,之後再以年齡來區分不同的潔牙階段,每個潔牙時期使用的清潔工具與方式皆不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寶寶潔牙的進程表:

˙第1個時期:6個月~1歲(媽咪要開始幫寶寶潔牙囉!)
˙乳牙顆數:前齒48
˙清潔次數:1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
蔡明克醫師指出,用完即丟的乾紗布是很好的潔牙工具,可以擦起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如果家長覺得乾紗布消耗量太大,也可使用可水洗清潔的紗布巾代替,只要用過後單獨將紗布巾清洗乾淨晾乾,就可重複使用。準備好紗布後,家長將紗布繞在食指上,就可幫寶寶進行牙齒外表面與內表面的擦拭。

這個時期一天清潔1次即可,時間選在寶寶晚上喝完奶睡覺前,如果寶寶喝奶喝到睡著,家長也可在寶寶睡覺中幫寶寶擦牙齒,因為牙齒集中在前面,只要輕輕撥開寶寶的嘴唇就可擦拭,不必擔心會吵醒寶寶。

˙第2個時期:1歲~2歲半
˙乳牙顆數:816
˙清潔次數:1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
這個時期乳牙的第1個臼齒會長出來,所以除了用乾紗布擦拭牙齒的外表面,也需要使用到牙刷來清潔牙齒的內表面以及牙齒咬合面的深溝凹槽,由於這個年紀的孩子吃得東西開始比較複雜,有些食物可能會卡在牙縫,所以牙線棒也是必備的工具之一。

家長先用乾紗布擦拭牙齒外表面,再用牙刷清潔內側面並以繞圈圈的方式清潔牙齒的咬合面,最後再用牙線棒清潔牙縫;使用牙線棒時另一隻手可拿著紗布,牙線棒清出的髒物可沾黏到紗布上,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太會漱口,這樣的清潔方式,清潔完後就不需要有漱口的動作。
這個時期也是一天清潔1次即可,時間也是選在晚上喝完奶睡覺前進行,若家長白天有時間,也可在白天吃過食物後增加1次。

˙第3個時期:2歲半~6歲(自己先刷+家長再刷刷)
˙乳牙顆數:1620
˙清潔次數:3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牙膏(非必要)
蔡明克醫師表示,這個階段的潔牙步驟大致與第2個時期差不多,有的孩子會開始想要學大人拿牙刷自己刷刷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拿牙刷刷刷看,但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是無法將牙齒刷得很乾淨,大體上還是要家長幫孩子刷。
若是孩子已經會漱口這個動作,就可以使用牙膏,不過蔡明克醫師認為並不一定要使用到牙膏,沒用牙膏依然可以將牙齒刷乾淨,只不過有的孩子會想模仿大人使用牙膏,也可讓孩子試試。

這個時期的清潔次數就要增加到3次,時間選在早、午餐後以及晚上睡覺前,除非早午餐吃東西後有食物塞牙縫需使用到牙線棒,否則只需要在睡覺前那一次潔牙時使用牙線棒即可。

PART 2、寶寶正確刷牙法
隨著寶寶長大也要慢慢開始教導寶寶學會自己清潔,牙要刷的好,必須有正確的方法與步驟,蔡明克醫師表示,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貝氏刷牙法」,步驟如下:
1.      牙刷以45度角的斜度向著牙齦。
2.      從右上牙齒的外側開始,每次刷23顆牙,輕輕來回震動10次左右,之後再繼續往左邊移動23顆牙重複剛剛的動作。
3.      上顎外側的牙齒刷完後,再繞到上顎內側的牙齒刷回來。
4.      上顎整個刷完後就開始刷下顎的外側與內側牙齒。
5.      最後刷牙齒的咬合面,此時要將刷毛深入臼齒的凹槽中徹底清潔。
6.      若有使用牙膏,刷完要漱口將牙膏漱乾淨。


蔡明克醫師表示,刷牙的技巧則要掌握「輕」、「柔」、「反覆」三個原則,即刷牙的動作要輕、刷牙的力量要柔以及要反覆多刷幾次。按照上述的步驟,刷牙的時間約為23分鐘,若是少於這個時間,表示牙齒清潔的程度不夠,必須再刷久一點加強。

如何讓寶寶喜歡刷牙?
大約1歲半前寶寶通常對刷牙會有抗拒的舉動,有的會用力掙扎或哭鬧,所以寶寶剛開始進行潔牙時最好父母可以一起合作,媽媽盤腿坐在床上,可以墊個枕頭讓寶寶舒服的躺在媽媽腿上,爸爸則負責固定寶寶的手腳,讓寶寶不要亂動。由於牙刷容易刷到外側牙齦讓寶寶感到不舒服,所以剛開始進行潔牙過程時,家長可先用乾紗布清潔孩子上下顎外側的牙齒,牙刷清潔內側牙齒與咬合面,等寶寶漸漸習慣用牙刷後,再改成用牙刷刷完全口牙齒。

2歲前半強迫刷牙是必要的
家長幫寶寶刷牙的動作要輕柔,刷牙前也可先告知寶寶會有一點點的不舒服,只要寶寶感覺不會痛,久了就會習慣刷牙這個動作。若是在刷牙過程中寶寶哭鬧,家長千萬要堅持刷完,不可中途放棄,蔡明克醫師表示,幫2歲之前的孩子刷牙都是要有點半強迫的,即便寶寶會抗拒家長也要堅持,因為刷牙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教你破解生長曲線

嬰兒與母親
把握成長關鍵時機
如何判讀生長曲線?
根據新版兒童曲線圖來看,男孩、女孩各有身長(高)、體重與頭圍的生長指標百分位圖,每張圖上均有五條曲線,由上而下分別代表同年齡層之第978550153百分位。假如為2歲的寶寶要注意,2歲之前是測量寶寶躺下時的身長,2歲以後(含2歲)是測量寶寶站立時的身高。測量方法如下:
 
步驟1
先找到橫座標所標示的年齡(足月/年)。
例如:目前為6個月大的寶寶就選擇橫向座標寫著「6」個月的位置(可用一把尺對準)
 
步驟2
找到縱座標所標示的身長/身高(公分)、體重(公斤)、頭圍(公分)數值。
例如:身長68公分,就去找位於6570之間的範圍,找到68的位置。(體重和頭圍也是用相同方式)
 
步驟3
依據兩條線的交叉點,就可比對到寶寶在同年齡層中所佔的百分位。
例如:交叉點落在第85百分位,這表示在1006個月大的寶寶中,身長超越85人,以比例來說算排名很前面。
 
林口長庚醫院嬰兒室主任徐任甫說明,生長指標落在第97及第3百分位兩線之間均屬正常,若超過第97百分位和低於3百分位就要多加注意觀察是否有過高或過低的情況。另外,生長曲線是連續性的,不能只看某一個時間量出來的落點,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可以三個月為一個階段。寶寶的每個不同階段落點可連成線,這條線應該要依循生長曲線的走勢。由於個人的體質、遺傳等不同因素,生長曲線可能會有些差異,不一定是依循同一條曲線走,但若是發現生長曲線在短時間內偏離超過二條曲線(高於或低於二個曲線間)的情況,就需請醫師評估檢查。
 
我的寶寶正常嗎?
身長(高)
梧棲童綜合醫院一般兒科及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許志煌表示,寶寶從出生後到第六個月,身長平均每個月會長2.5公分,從第七個月開始到寶寶一歲大,平均每個月長1.3公分,身長大約是出生時的1.5倍,這時會發現寶寶好像變 瘦了,其實是這時期體重不會增加很多,而身長增加的緣故。一歲以後開始成長速度會逐漸趨緩,一年約1011公分,二歲以後一年約長8公分,到六歲前每年大約長56公分。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范揚灝表示,學齡後的寶寶一年平均最少長4公分為最佳狀態。若發現矮別人一截,可能是父母遺傳或是營養問題,可依個人不同情況,請醫師評估。
 
體重
足月新生兒的體重約25004000公克左右。徐任甫醫師說明,寶寶在出生後約五~七天,體重會逐漸下滑,但不久又會回復到原本的體重,這稱為「生理性脫水」,是正常現象。許志煌醫師表示,寶寶從出生後第二個月開始,體重每日會增加35左右,第四個月時的體重會增加到出生時的2倍,第六個月之後體重每日增加約1015,寶寶到了一歲時,體重約是出生時的三倍。排除先天性或疾病問題,假如體重未達標準,可能要注意是否有攝取足夠營養。范揚灝醫師說明,六個月左右的寶寶可逐漸添加副食品,一歲左右可將副食品當正餐,另外要注意各方面營養素是否攝取充足。
 
頭圍
新生兒的頭圍大約3237公分6個月約3945公分1歲約4248公分。徐任甫醫師表示,頭圍主要是神經血的發展,許多研究都是依照頭圍來做。假如頭圍過大,可能是顱內出血或水腦症等特殊性疾病感染,頭圍過小,可能是遺傳、營養或感染等問題。范揚灝醫師表示,除了注意頭圍大小問題,另外也要觀察腦縫型態,頭上的前囟門和後囟門有沒有依正常時間關閉。通常後囟門關閉時間較早,約在寶寶2~6個月左右會閉合,前囟門關閉時間則為寶寶12~18個月左右閉合。假如頭圍正常發展,囟門較早閉合,不必過於擔憂。但若是頭圍較小,囟門也較早關閉,則要注意是否有水腦現象、發育不全、甲狀腺、內分泌等功能有沒有問題或導致頭形變扁、變窄等情形發生,詳細狀況可和醫生討論。
 
寶寶頭上的兩個洞是什麼?
位於寶寶頭頂前半部中央,是由額骨以及左右兩塊頂骨中間的空隙所形成。正常的寬度約24公分,隨著寶寶的成長而逐漸變小。因位於骨縫交界,所以摸起來很軟。位於寶寶頭頂後半部中央,由枕骨與兩塊頂骨間空隙形成,寬度約0.5公分,尺寸較小,有時甚至摸不太到。
 
藉由前門的凸起或凹陷可觀察出寶寶腦壓的變化。假如寶寶有哭鬧、咳嗽、發燒、心跳加快、腦炎等情況發生,會導致腦內壓力增加,前門會凸起;當寶寶有腹瀉、休克或脫水現象,腦內壓力降低,前門會凹陷。
 
何謂生長遲緩?
當紀錄寶寶的數值一段時間後,對照生長曲線圖均低於第3百分位,或出現在短時間內偏離超過二條曲線,這種情況稱為生長遲緩。若是身長(高)、頭圍、體重皆小於正常範圍,可能是先天性遺傳、代謝等問題;若僅是體重較輕,身長(高)、頭圍正常,多屬於營養、飲食、消化道吸收不良等問題;若僅是身高較矮,體重、頭圍正常,可能為內分泌、先天性疾病、染色體等問題。許志煌醫師表示,另外可配合寶寶各階段發展指標,例如:爬行、語言等能力去評估。
 
范揚灝醫師說明,不能僅因為寶寶矮小就概括為生長遲緩,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下定論。假設寶寶目前量出的值對照生長曲線表位在第50百分位,過了一段時間後降到第15百分位,仍處於正常值範圍內,不過可能已出現生長遲緩問題,因此要多注意寶寶的成長速率,若發現有問題才能及早治療。
 
寶寶有特殊疾病嗎?
  特殊疾病患者可能是先天遺傳、內分泌出現問題(例如甲狀腺分泌不足)、特殊疾病或其他健康上出現問題等,需經醫師診斷後,才可確定病症。
 
1.      唐氏症:通常頭圍較小、五官較不立體、手指較短,而且將近有一半的唐氏症寶寶會有先天性心臟病或是消化器官畸形等症狀。
2.      透那氏症:特徵為女孩加上矮小,為X染色體缺損或部分缺損所造成。若發現女孩身高逐年落後就要提高警覺。
3.      生長激素不足症︰四肢比例正常,但整體身材偏小。常被誤以為只是發育較慢,因此要定期檢查。
4.      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症:特徵為四肢短,身高矮小。由於生長板先天不足,細胞無法正常骨化、鈣化,導致骨端較大。
 
成長中的重要荷爾蒙—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無論是骨細胞的分裂、生長板以及骨化中心的形成都需要它,對於體內肌肉、脂肪組織等調節也相當重要。范揚灝醫師表示,生長激素不足可藉由幾種方式判斷:生長速率學齡後一年長不到四公分;隨著年齡增加,生長板還停留在原點;抽血檢查,並經過複雜的荷爾蒙藥物測驗,確認生長激素不足。經醫師診斷、評估過後,另外需安排腦部影像檢查,排除腦部疾病。
 
成長的關鍵
生長激素是人體生長時期很重要的荷爾蒙,性荷爾蒙的存在也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自青春期開始,身體會開始分泌性荷爾蒙,它主要的功用在於催熟生長板,會造成短時間內軟骨細胞快速增加,同時開始鈣化,漸漸地生長板會黏合關閉。
 
生長板
位於四肢的長骨兩端,它是一片板狀的軟骨組織,這些軟骨都是活細胞,受到生長激素的刺激就能增加數目,使骨頭變長、身高增加。
 
每年的成長可依骨齡來預測,檢查骨齡的方式很簡單,照一張左手掌X光片即可判斷孩子目前的骨齡。骨齡是不定速的增加,有的小孩提早發育,骨齡超前,有的延後發育,骨齡落後。由骨齡可以掌握生長黃金年。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醫師建議,初次照骨齡的最佳時機,是女孩滿9歲,男孩滿10歲的時候。之後每年照一次,直到生長板閉合為止。
 
(注意)
骨齡和實際年齡不一定會相同,倘若提早發育或延後發育兩年都算正常範圍內,但超過範圍就要注意,是否有荷爾蒙或染色體異常現象。
 
生長黃金年
男孩有四年,從骨齡11歲至15歲之間;女孩有兩年,從骨齡10歲至12歲之間。因男孩比女孩多出兩年的黃金期,所以成年身高平均會比女性多出11公分
另一影響生長的重大因素,就是小孩的睡眠時間。若上床睡覺時間晚於十點半,其實已經錯失自己體內生長激素作用的最佳時段。
 
丁綺文醫師說明,生長激素的分泌是脈衝式的,夜晚22時至凌晨2時,是它分泌的高峰期,在這個時段的深度睡眠,生長激素才會大量分泌。時間和睡眠都是關鍵,缺一不可。若錯失這段時間,或者是處於淺眠、作夢的狀態,生長激素都不會釋放出來。
 
預測孩子的身高
丁綺文醫師表示,父母的遺傳是成長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藉由父母的身高來預測孩子未來的成長,計算公式如下:
 
男孩的預測身高:(爸爸的身高+媽咪的身高+12)÷2
女孩的預測身高:(爸爸的身高+媽咪的身高-12)÷2
 
男孩的身高計算出來的值再加減7.5公分,女孩的身高計算出來的值再加減5公分,都是未來身高的範圍值,這些往上加的數值就是可努力的範圍。除了在適當時間睡眠之外,也需要均衡的營養和充足的運動。在飲食部分,丁綺文醫師建議成長速度較快的孩子可多補充含鈣、鋅等的食物,在成長中的孩子要多吃蛋白質類食物,例如奶、蛋、肉、南瓜子、葵花子、花生等,這些蛋白質中的精胺酸可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在運動部分,丁綺文醫師建議孩子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適度運動例如:打籃球、跳繩等,對身體都相當有益。
 
小叮嚀:
市面上有許多轉骨秘方,要注意其中的成份,確認不會刺激性荷爾蒙的分泌。若體內的性荷爾蒙早熟,生長板也會閉合較快。
 
攝取均衡營養
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鈺珊說明,寶寶體重已達七公斤(約四~六個月大),以及對食物有一些好奇的反應(例如:會盯著吃東西的人看邊流口水)、寶寶的頭頸部已有支撐力量,就可開始讓寶寶吃副食品。剛開始可挑白天的時候,選一餐吃副食品,觀察寶寶對副食品的反應,之後評估寶寶的適應狀況去調配吃的量。
 
四~六個月時寶寶的舌頭只會前後移動,要準備液體狀食物,讓寶寶容易吞嚥。以粥來說,米和水的比例為1比10,白飯則為1比2,其他食物可比照寶寶唾液的稀稠度去做。六個月之後,舌頭開始能上下移動,可將食物推到上顎弄碎,這時可以將食材烹調成像豆腐般柔軟的程度供應給寶寶吃。約十~十二個月之後,寶寶的舌頭已可全口移動,此時期食物的軟硬度約像香蕉,1歲大之後可嘗試加入一些油脂、一點點鹽分烹調,讓寶寶嘗試多樣化烹調方式的食物與味道。
 
假如寶寶剛出生時在各方面都小一號,但成長曲線不會差異太大,可先判斷是否為家族遺傳或父母本身因素導致。若是體重百分位差異很大(例如:原本在50百分位,後來掉到3百分位以下),就要注意是否進食過少、營養不足。
 
若寶寶的體重超過97百分位以上,就要注意是否有過重、用餐次數是否太多等問題。小時候的肥胖會造成脂肪細胞數量增加,假使持續這種狀況,長大之後肥胖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因此小時候胖,長大之後胖的機率也比較高。
 
林鈺珊營養師表示,除了注意食材準備,用餐時間的規律性也相當重要。要讓寶寶有餓和飽的機制,餓了會有想吃東西的感覺。許多寶寶都是二~三小時不到就會進食一次,每次吃的量不多,不會很飽也不特別餓,因此就不會主動進食,所以要慢慢將餐與餐之間的間隔拉長。另外用餐時的氣氛也會影響寶寶的食慾,假如吃東西時常處於緊張氣氛,寶寶也會逐漸不想吃,所以也要儘量讓寶寶在愉快的氣氛中吃飯。
 
當發現寶寶進食量少,可考量的原因有三:
1.      是否讓寶寶喝太多母奶或配方奶:要注意最好不要讓寶寶將母奶或配方奶當水喝。因喝母乳或配方奶比吃東西容易,這樣會導致寶寶缺乏嘴巴整體(包含唇、舌、下巴)咀嚼的訓練,而漸漸對副食品接受度降低,只依靠母奶或配方奶做為營養的來源,長期下來會要造成發育不良的現象(尤其是一歲以後)。
2.      每餐間隔時間是否充裕:以六個月大寶寶來說,一天約進食五~六次,要讓寶寶養成用餐規律的習慣。若進食狀況依舊不佳,可將餐與餐的間隔時間拉長,讓寶寶餓了再進食。
3.      食物質地是否適合寶寶:寶寶的咀嚼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因此食物的質地相當重要,要配合寶寶的發育給予適當的食物、均衡的營養。
 
  林鈺珊營養師提醒,若寶寶對某些食物表現出不喜歡的反應,不要就因此停止供應此食材,可以隔一陣子後,改用不同烹調方式或不同食材搭配再次嘗試。南瓜、馬鈴薯、地瓜等都是很健康的食材,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可取代白飯當作澱粉類熱量的來源,倘若寶寶不愛吃粥、飯或青菜,可將這些食材一起烹調,依不同比例搭配。
 
小叮嚀:
寶寶吃的副食品,要注意鹽分的控管,最好只佔食材總重的0.25%,儘量以天然食物為主,以後對各種食物的接受度會比較大且較不會挑食喔!
 
寶寶的副食品建議食譜
南瓜雞肉粥
材料:
雞胸肉、南瓜、白米、香菇、紅蘿蔔
 
做法:
1.將雞胸肉、香菇、紅蘿蔔切碎,南瓜切丁
2.放入少許油一起爆香
3.將米放入鍋內一起炒,再加入水(水量可依喜愛的黏稠度去添加)
4. 可加入一丁點鹽巴
5.小火烹煮等米熟就完成了。
PS如果沒有時間煮,也可將以上材料準備好,一併用電鍋煮。
 
南瓜玉米濃湯
材料:
南瓜、玉米醬、蛋、紅蘿蔔
 
做法:
1.用料理棒將南瓜、紅蘿蔔攪碎(如無料理棒可用電鍋將南瓜、紅蘿蔔蒸熟)
2.鍋子內放水、絞碎的南瓜、紅蘿蔔、玉米醬,小火烹煮
3.可加入一丁點鹽巴
4.等濃湯煮熟再放入蛋液就完成了。
(感謝吳睿翊的媽咪提供食譜)
 
結論
生長曲線提供寶寶各階段的成長參考,最好定期幫寶寶測量,多觀察並持續紀錄。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各種因素都會造成一些不同的情況。若測量出來的結果和標準值不太相同,不代表寶寶一定是不正常或有疾病,毋需過於擔心。若真的有疑慮可將生長曲線表帶去給醫師評估,經醫師診斷後再下定論。在成長過程中,讓寶寶攝取均衡的營養,加上適度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相信一定可以健康又快樂的成長!
 
 
范揚灝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士及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美國洛杉磯希望市國家醫學中心研究員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徐任甫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美國國家兒童營養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德州兒童醫院研究員
廈門長庚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總醫師
現任: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嬰兒室主任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許志煌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研究員
現任:梧棲童綜合醫院一般兒科及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丁綺文
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
經歷:
美國抗衰老醫學專科醫師(ABAAM)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小兒生長療程及婦女更年期專家醫師
現任:榮新診所副院長
 
林鈺珊
學歷: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
經歷: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現任: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2011年9月20日

頭好壯壯副食品

【採訪整理/黃名瑄;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石宛沛】
吃菠菜變卜派,吃營養食物變小壯丁!--營養篇

陪伴孩子6個月的爸比媽咪,相信在漸漸習慣育兒生活的同時,也知道要開始準備讓寶貝習慣不一樣的食物,除了訓練寶貝的咀嚼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寶貝攝取到食物中的營養成份。每一種天然的食物皆含有豐富的營養,且針對不同需求,也會有不同的效用,添加副食品的同時,不妨將寶貝需要的營養作為參考,更能促進寶貝的身體發展喔。
從低過敏原的食材開始,充滿過敏源的肉類最後嘗試
副食品添加時應掌握兩個原則:由液狀至泥或糊狀,由米、麥粉開始,依序嘗試蔬菜、水果及肉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石宛沛表示,孩子剛接觸副食品時是訓練孩子的咀嚼功能,因此剛開始給與同母乳般液狀的食物孩子會較容易吞嚥,也比較容易消化,等孩子習慣之後,再給予較稠的果泥、蔬菜泥等等。

對爸比媽咪來說,提到五穀根莖類,大部分的人會想到米飯、麵食,但其實山藥、馬鈴薯、地瓜、南瓜等也算是五穀根莖類的一種,其口感與米飯較不同,-不失為另一種多元的選擇。

至於肉類食物雖然富含豐富的蛋白質,有助於寶貝的成長發育,但過敏源也是跟隨著蛋白質而來,因此建議家長在添加肉類時應盡量小心,並於寶貝6個月之後慢慢添加。包括蛋、牛奶、黃豆及帶殼海鮮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都可能造成過敏,應每一次添加一種,觀察5-7天之後確定不會造成寶貝過敏(例如有拉肚子或紅疹現象),再嘗試下一種食材。若要添加蛋類食物,也應先加了蛋黃,蛋白應於10個月後嘗試,減低過敏情況發生。

食用方式大學問
儘管蔬菜及水果對孩子來說是天然又營養的成份,但有些蔬菜粗糙的纖維對寶貝來說卻可能是潛在的危機。粗糙、較長的纖維如金針菇、菜梗部分等等,使用果汁機之後仍無法將食物有效打碎,寶貝食用時可能會因此嗆到,具有危險疑慮;若要給寶貝食用蔬菜,一開始建議由瓜果、菜葉來開始,會是較容易咀嚼的蔬菜種類。

水果的部分,石宛沛營養師則建議爸比媽咪先選擇有「皮」的水果。由於水果不像其他的食材都會經過烹調,水洗不一定能清洗乾淨,因此選擇帶皮水果,要吃的時候把皮剝掉再吃,避免將果皮上可能含有的不乾淨、具有病菌的成份吃下肚。

蘋果泥緩解寶貝腹瀉!!
蘋果泥水溶性纖維豐富,當水溶性纖維進到腸道之後,會吸收腸道中的水份,緩解腹瀉狀況。

高鹽、高糖,別碰為妙
基本上,孩子所食用的食品限制與大人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由於孩子的腎臟尚未發育完全,很多大人吃的加工品如起士、火腿等等,都含太多鹽份及調味,若直接打成泥讓孩子享用,可能會造成孩子腎臟的負擔,家長一定要小心為上。另外,若食用添加太多的鹽份及調味等重口味的食物,會使得孩子的口味越來越重,長期下來便容易有高血壓的疑慮。

小朋友都愛吃甜食,若媽咪餵甜甜的東西,寶貝的胃口就會變得似乎比較好一點,但糖份除了容易導致肥胖及蛀牙之外,一般寶貝感覺甜甜好吃的東西,通常屬於「單醣」類(五穀根莖屬於「多醣類」)。單醣類僅含有糖份及熱量,無其他營養素,如過量補充會排擠寶貝攝取其他營養的食物。

油膩食物不是補充熱量的有效來源
石宛沛營養師提醒,雖然含油脂的食物熱量高,但容易讓寶寶過重,且過多的熱量在體內會轉換成脂肪囤積,幼兒期的寶寶脂肪細胞是以數量的方式增長,因此幼兒期的肥胖通常也代表身體內有較多的脂肪細胞喔!因此選擇食品時,仍以均衡飲食為主。

蜂蜜與含咖啡因飲料,副食品的大禁忌
蜂蜜是直接從蜂巢取出的一種糖類,由於通常沒有經過消毒,所含有的肉毒桿菌胞子無法以一般加熱方式消滅,對腸胃及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寶貝來說比較危險,父母千萬不可隨意讓寶貝品嚐!此外,茶、咖啡或可樂等飲料皆含有咖啡因的成份,對大人來說可以提神醒腦,對寶貝來說卻是發生躁動的一種重要原因。咖啡因還會讓寶貝的鈣質流失,除了水以外的飲料,媽咪們都應謹慎選擇。

選對食材,寶貝頭好壯壯
每一種食材都具有不同營養成份,在寶貝成長過程中,爸比媽咪們可以盡量挑選對寶貝發展有益的成份,並挑選各種食材讓寶貝食用,讓寶貝越吃越健康!但還是建議讓寶貝以均衡飲食為基礎,再搭配以下幾種食材,並可嘗試各種不一樣食材的組合,才不容易吃膩或某些營養素攝取不足喔。

提升抵抗力食材!
寶貝一到換季就不停感冒、抵抗力不足嗎?選擇可以增加抵抗力的食材,讓寶貝健康成長。
1. 硒:石宛沛營養師說明,礦物質「硒」可修復黏膜及保護皮膚,研究證明可增加體液免疫功能並調節免疫作用。而硒與維生素E共同作用,對抗體的產生有加強的效果。硒可由洋蔥、蕃茄、牡蠣、鮪魚等食物中獲得。

2. 鋅:為協助白血球、紅血球及酵素系統生成的營養素之一,可直接刺激胸腺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增生,維持細胞免疫的完整性。而海鮮類、肉類及堅果類皆為富含鋅的食物。

3. 多醣體:廣告中常常會聽到某些營養食品添加「多醣體」,其成份不僅能提高巨噬細胞的如吞噬能力,亦可以增加免疫系統的溶菌功能,常存在於菇類、木耳之中。由於寶貝尚無法咀嚼多醣體豐富的菇類,石宛沛營養師建議爸比媽咪們可使用質地較軟且纖維較細的木耳來代替,或是以菇類熬煮高湯(不過熬湯能將營養素溶解在湯中的效用有限)。

4. 維生素C:維生素C本身就可提升寶貝的免疫功能,從水果中就能有效攝取,柑橘類水果尤其豐富。

5. 硫化物:可殺菌的硫化物多存在於辛辣的大蒜、洋蔥、韭菜之中,但這些食物可能容易會讓寶寶的腸胃感到不舒服,建議爸比媽咪可用也富含硫化物的高麗菜、綠花椰菜替代。

骨骼強壯食材!
寶貝成長階段,每天都一點一滴的長大,必須補足骨頭所需的營養,才能確保寶貝長得又高又壯。
1. 鈣:寶貝骨骼中基本的組成物質,包括牛奶、母奶、吻仔魚、蛋黃泥及肝泥都富含鈣質,豆製品及綠色蔬菜也含有少量的鈣質;大骨或雞骨湯雖可將少量鈣質煮出,但熬煮出的鈣質量並不高。此外除了攝取鈣質之外,爸比媽咪也別忘了定時帶寶貝出去曬曬太陽,維生素D會在身體內活化,才能有效的幫助寶貝攝取鈣質後的吸收。

2. β胡蘿蔔素:顏色橘黃色的蔬果如胡蘿蔔、木瓜及南瓜等等,皆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也能幫助寶寶的骨骼發展喔!

大骨湯,記得去髒去油
石宛沛營養師提醒,烹煮大骨或雞骨湯時必須先川燙過一次,將骨頭表面髒髒的血水燙出來,稍加清洗之後再煮過,可確保家人吃得安心。另外,若怕大骨湯對寶貝來說太過油膩,則可將熬好的湯放入冰箱,待最上層油脂凝結後,把最上層的浮油撈掉。

提升聰明食材!
吃對食物,會讓寶貝身體茁壯之外,還能幫助寶貝的腦部發育,以下幾種食材,爸比媽咪可要適時添加在寶貝的副食品當中。

1. DHA、EPA:DHA與EPA能幫助腦部神經傳導,在深海魚中與母乳中最容易發現這樣的成份;很多配方奶中會添加DHA及EPA,即是因為此為母乳中主要的油脂成份之一。

2. 卵磷脂:腦部組織的主要成份,包括蛋黃、黃豆都含有豐富的卵磷脂。

3. 維生素B群:與人體的能量代謝有關,若缺乏維生素B容易感到疲勞,自然學習效能也會降低。糙米和全穀類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此外,牛奶、瘦肉與深綠色的蔬菜,也是另一個爸比媽咪可以幫助孩子補充維生素B群的來源。

4. 牛磺酸:能加速神經元的增生以及延伸,有助於神經訊息的傳送,為嬰兒腦部及眼部發育所必需的胺基酸。成人體內可自行合成牛磺酸,但嬰幼兒無法自行合成,只能額外攝取,牛磺酸多存在於母乳當中,若爸比媽咪想另外從食物中攝取,則可以選擇魚貝類等蛋白質豐富的食材。

5. 鐵質:鐵質雖不能直接促進腦部發育,但足夠的鐵質能讓紅血球們有效運送氧氣到腦部,當鐵質不足、紅血球短缺時,缺氧的腦部發育時一定會受到影響。最佳的鐵質來源是肝泥、蛋黃泥及紅肉類。豆類及深色蔬菜則是植物中鐵質的最佳來源。

挑選肝泥,慎選來源
內臟器官容易有重金屬含量過高的疑慮,爸比媽咪購買時首先應注意產品是否具有CAS標章,由政府為我們把關可以吃得更安心。此外,「產銷履歷」是另一個安心選購食物的保證。

消化順暢食材!
若寶貝天生的消化系統較弱,肉類中筋的部位與堅果類就不建議爸比媽咪們讓孩子食用;天然食物中木瓜及鳳梨的酵素能幫助食物軟化,其中鳳梨的味道較酸,且纖維較粗,對於寶寶來說是較刺激性的食物,不建議過早食用,。另外,白蘿蔔及紫蘇梅也有類似的效用。

市面上常見的果寡糖,是寶貝肚子裡好菌的食物,又稱為「益菌生」,在天然的食物中即含有,如馬鈴薯、地瓜等,市面上亦有許多相關產品。選購此種產品一定要注意內容成分,因為此次塑化劑的風波也延燒到了寶貝的營養補充品,爸比媽咪必須謹慎了解產品來源。

市售副食品添加原則
市售副食品的種類多樣,添加時應如同一般天然副食品的添加原則,一次食用一種食物(如果買的是「綜合果泥」,則也算是一種食物)、添加時期也應依照一般副食品的原則。

石宛沛營養師表示,購買時需注意其額外的添加物是否符合衛生署公告食品添加物之使用範圍及用量標準。某些副食品會添加乳鐵蛋白及乳酸菌等,乳鐵蛋白在母乳中含量高(尤其是初乳),是寶寶免疫力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市售乳產品經加熱殺菌後乳鐵蛋白可能會被破壞,因此仍建議媽媽能以母乳為主,搭配各種天然食材製作副食品,給寶寶更完整的營養。

石宛沛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學歷: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碩士

如何為孩子挑選適當繪本

【採訪撰文/劉芯妤;責任編輯/彭紹怡;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涂妙如】

打開繪本看世界
繪本選擇妙招

由於0~3歲是幼兒轉變非常大的一個歷程,所以為幼兒挑選繪本時,需要以幼兒該階段發展的特性,做為選擇繪本類型的指標。我們將0~3歲分成三個階段,分別介紹該階段所適合的選擇。
6~18個月 提供感官刺激
此階段屬於感覺動作期,主要是以身體動作來探索生活周遭的事物。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表示,選擇繪本的原則,必須以提供有趣感官經驗的繪本開始,運用視、聽、嗅、味、觸五大感官的刺激以豐富幼兒對書的興趣並引起動機。選擇一些感官操作、玩具書類型的書籍,適合讓孩子自由的探索並輕鬆把玩以獲得樂趣,而圖片必須是孩子生活周遭的事物,讓幼兒有實際的感受。其中像是一些觸覺書、布書、洗澡書等,提供孩子不同的觸感,或是在顏色與亮度的變化,提供感官上的刺激,都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要注意書本的安全性,有圓角的設計、經過厚頁的處理、書本的大小適合孩子抓握;而清潔方面,由於小朋友容易用嘴巴探索,所以需要具備硬殼,雖然不鼓勵孩子咬書,但是也不要拒絕幼兒對書籍的探索,可以鼓勵孩子練習翻書,這些都是會影響孩子對書籍探索的重要因素之一。

18個月~3歲 兒歌&情感、生活的經驗連結
1歲半到兩歲幼兒的身體已經能夠自主活動,開始行走並有一些往外探索的能力,幼兒有可以操作更多肢體動作。為了配合孩子的發展,涂妙如副教授提到,這個階段可以切入兒歌書,選擇有提供歌謠的書籍,像是一些會提供身體的示範動作的書籍,並附上評估表,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可以練習哪些動作(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等肢體動作),以及是否有達到成效。還有一類關於安全感與分離焦慮的書籍在這個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長有時候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稍微離開孩子身邊,但是礙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完整,沒辦法讓成人理解他的焦慮,所以使用這一類型的書籍幫助幼兒傳遞他的感受。

接下來,兩歲多的孩子,因為發展進到下一個階段,能做的事情變多,遇到很多狀況或事情都會想要自己嘗試,這時就需要提供一些關於生活經驗的書,例如學走路、上廁所、刷牙等主題,讓孩子學習生活自理能力,透過獨立的動作認識自己、建立自我概念。

3~5歲 豐富、多元類型之接觸
在這個階段,書籍的選擇變得更豐富、多樣化,除了需要配合發展,認知的概念、語文的概念、數的概念、體能的概念、社會情緒發展等都需要多方面考量。在書籍的選擇方面,涂妙如副教授表示,我們可以選擇良好的出版社、作者、欣賞的繪者畫風,以及一些得獎書與百年經典的推薦書籍,都是判斷書籍品質的指標。

在考量興趣與發展層面之外,也需要根據幼兒閱讀起步的年齡來衡量書籍的選擇。如果0~3歲有親子共讀的經驗,孩子到了2歲就可以開始閱讀許多書籍。但如果起步年齡是3歲,就要讓孩子有機會先探索書、跟書建立有趣的經驗再做閱讀。所以0~6歲選擇書籍時,要依據孩子閱讀起步的年齡,以及觀察孩子閱讀的經驗。而現在臺灣的地方政府與鄉鎮圖書館,皆有設置專為0~3歲幼兒規劃的嬰幼兒圖書專區,也可以以此區域做為選擇書的參考點。

說故事的藝術
除了提供幼兒良好的繪本,與幼兒共同閱讀時的氣氛也會影響孩子對於閱讀的喜好程度,例如,良好的閱讀環境與氣氛,都能讓親子沉浸於書香中。以下提供親子共讀的注意事項,了解如何快樂又輕鬆的享受親子共讀時光。

親子共讀tips
◎逐字逐句,NG!
如果逐字將繪本中的內容唸出來,可能無法引起孩童的興趣與注意力。說故事是一門藝術,有許多需要注意的部分,相同的故事會因為不同的講法而有不同的感受。涂妙如副教授建議,在開始講故事之前,請家長先讀一遍給自己聽,了解講故事的速度是否合適,由於每個人閱讀速度都不一樣,家長可能會想看文字與故事情節的發展,但幼兒較著重於圖畫的部分,翻頁的速度會比家長快,造成家長與孩子搶書的現象,而就會錯怪孩子沒有耐心。進行親子共讀的時候,必須配合孩子的腳步,或是與孩子建立規則,等待家長閱讀完畢,再與孩子一起共讀,讓親子共讀成為一件很美好的事,編織共同愛的記憶。

◎「閱讀起始年齡」vs.「生理年齡」
7~9個月的幼兒適合進行膝上閱讀,在孩子有能力坐立的階段,將孩子放在懷中,一同享受閱讀的樂趣。由於較年幼的孩子在聽覺與觸覺上的發展比較完善,所以使用繪本的方式主要是提供此階段孩子觸覺探索與聽覺的接觸,像是觸摸不同質感的書或是練習翻書。孩子的第一本書為提供他們練習翻頁的概念,不管翻到哪一頁,只要能夠把書打開或翻開,孩子就能感受到與書的互動,不需要有邏輯順序和完整性也能夠讓孩子體驗探索的樂趣。或是兒歌類的書籍,提供聽覺上接觸一些歌謠的口傳文學,使他們可以用聆聽的方式接觸故事。而視覺上的發展可能要等到視神經成熟的階段,才能閱讀以視覺為主的書籍。

◎問答方式增加詞彙
當孩子語言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說故事的時候可以與孩子討論圖畫中情境與角色,與孩子用問與答的對話方式,家長可以藉此提供孩子更多詞彙,以建立孩子的詞彙庫,幫助他們了解字詞的意思。涂妙如副教授表示,不建議家長使用寶寶語,也不要模仿孩子尚未成熟的語言,因為他需要進入成人的世界與成人做溝通,必須示範正確的語言提供孩子模仿。譬如說,孩子說狗狗,家長可以回答:「對!一隻白色的小狗。」幫助孩子增加詞彙,給他們良好的語言楷模,孩子就會慢慢的模仿成熟的語言。

◎重覆詞彙有助模仿
通常兩歲的階段稱為語言爆發期,孩子會學習他人的語言以大量增加他的詞彙庫,此時可以使用一些重複的詞彙,讓幼兒有練習的機會,並搭配有趣情節的圖畫,以圖文共說的方式,豐富幼兒各方面的感官。在說故事的時候,可以請孩子觀察圖畫,觀察圖中角色的情緒,並與孩子討論,讓孩子說出角色的情緒狀態以及了解其情緒的原因,進而培養孩子情緒理解與表達的能力。像是有些關於表現愛與傳達愛的繪本,也能讓孩子思考其他表達愛的方式,會提供孩子體驗到一些故事性的童趣,這時候就不該切入一些成人生活中過於現實的知識。

親子共讀missions
* 認識繪本的構造:在與孩子閱讀的時候,別忘了讓孩子認識書的封面、標題、作者與書名頁等等的構造,累積許多經驗之後,孩子在未來就擁有自己選擇繪本的能力。
* 文字由左而右的順序:雖然講故事的時候,不需要依照內容逐字唸出來,但也可以在唸標題時,讓孩子了解文字順序的概念。
* 文字與語音的關聯:在還未認識文字的階段,孩子會將文字視為符號,但透過家長閱讀給孩子聽的過程,可以使孩子了解每個文字都有其獨特的語音與代表的意義。
* 故事有開始與結束:讓孩子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了解故事有開始、內容劇情的轉折到故事結束的歷程。
* 文字在生活中的運用:時常閱讀繪本,幼兒可能會認識幾個較容易認的字,而當這些字出現在生活中,幼兒便能初步接觸文字在生活中的運用。

Check!延伸活動
在孩子初步接觸繪本的階段,有一些繪本會附上CD提供歌謠播放的部分,讓孩子與家長可以一邊說故事一邊進行親子互動,像是「打電話喂喂喂,你來我家吃草莓」每一句話都是一個動作的指令,提供孩子語言與肢體上的遊戲。而3~5歲的階段,有很多關於繪本的延伸活動可以進行,像是畫圖、戲劇遊戲、肢體遊戲等,或是切入到書中角色的對話,讓故事成為一個引起動機的方式。而戲劇方面的故事書,如果在家裡沒有同儕一同扮演角色時,也可以利用偶的操作來進行角色扮演,像是利用自製的門簾當作偶臺、棄置不用的襪子填充一些棉花或其他素材,都可以提供孩子有扮演的機會。生活中有許多物品皆可作為製作玩具的素材,不需要購買昂貴的材料也能讓孩子玩得盡興。涂妙如副教授提供一個便利又好玩的素材:當幼兒在哭泣時,媽媽可以將手邊的衛生紙畫上一位姑娘的臉譜,為正在哭泣的幼兒擦拭眼淚,幼兒也會發現自己的眼淚弄溼姑娘的裙襬,因而轉移幼兒的注意力,此方法能產生遊戲的效果,進而開始一同進行角色扮演。

涂妙如副教授強調,其實閱讀繪本是一項容易引起動機的活動,能發展孩子對事物探索的興趣。所以家長不妨依照繪本的方向與主題,讓孩子實際體驗故事中的活動,以有趣的方式編織對於各種事物的經驗以認識這個世界。

閱讀好康報你知
台灣於2005年12月加入由英國創辦的Book start閱讀起步走活動,由信誼基金會與臺灣地方政府共同合作,贈書給育有6個月~18個月幼兒的家庭,以推廣此活動。設籍在有辦理此活動的鄉鎮市,就能依照該地區圖書館的領取辦法,免費獲得閱讀起步走的禮袋。一個禮袋內含兩本適合0~3歲幼兒啟蒙閱讀的書籍,一本是觸摸書、一本是遊戲書,以及一本寶寶愛看書手冊,提供父母了解使用的方法,並列出40本適合0~3歲幼童的書單提供家長參考。由於0~3歲是一個特別的階段,幼兒發展與改變非常快速且明顯,在身體動作與語言上的發展更是一個關鍵性的發展歷程。所以在書單內的40本書,並非隨意挑選,必須遵照五個階段的分類,以階段性的方式提供孩子閱讀,讓幼兒得到適當學習的機會。

這個活動正在持續推廣當中,各地區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場關於啟蒙閱讀的講座,而活動的成效也相當顯著。涂妙如副教授表示,拿到此禮袋並且適當運用的家庭,孩子會較願意將閱讀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家長會比較願意與孩子共讀繪本,且家長在講故事時也比較不會有生疏的感覺,並會將書籍視為送給孩子的禮物。「Book start閱讀起步走」在台灣的專屬Logo為2隻台灣獼猴!在有配合此活動的地方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喔!若想了解40本由專家推薦並規劃的「寶寶閱讀書單」,可查詢信誼基金會Book start閱讀起步走網站(http://www.bookstart.org.tw/index.html)。


涂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仁大學輔幼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系主任
弘光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弘光科技大學台中縣海線社區保母系統主任
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專任副教授

嬰幼兒的視力發展

【採訪撰文/林嬪嬙;諮詢/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 顏敏芳;圖片提供/艾比光學】

分齡+階段分析
新生兒兩眼茫茫,5~6歲視力才能達0.7~1.0

剛出生的寶寶由於視網膜黃斑部發育還未完成,所以視力很不好,只能夠感覺到明暗,而且也只能看到很貼近眼前的事物,要等到黃斑部發育完成,視力才會建立起來。
1歲的寶寶,視力大概只有0.2,3歲時也只達到0.5~0.8。視力發展主要和腦部的視神經發育有關,眼球只不過是接收光線以及呈像的工具罷了,也因此,視力的發展要發育完成,必須等大腦的視覺中樞發育成熟,寶寶大約在出生六個月時,眼球的大小為成人的2/3。5、6歲時就大致定型,視力才能達到0.8~1.0的目標。

嬰幼兒遠視,7歲恢復正常
此外,新生兒因為眼軸較短,所以有會有不同程度的遠視,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一般很少超過3~4個屈光度,這是因為新生兒的水晶體接近球形,同時角膜的曲度較大,睫狀肌力量也較強,所以屈光能力比成人強。父母不需特別擔心,隨著寶寶眼球的不斷發育,遠視自然會逐漸減少,通常到七歲左右,度數就會接近正視眼,也就是沒有近視或遠視。

各階段寶寶視力發展狀況
小寶寶沒辦法自我表達出視力好與壞,所以視力的評估其實可靠性並不高,醫師建議三歲以下的嬰幼兒,父母最好在每個階段以客觀的觀察,初步判斷寶寶的反應是否有異常或延遲的現象。從0~6歲,寶寶視力發育會有以下的表現:

出生0~1個月寶寶
*剛出生的寶寶視力很差,只有光感,也只能聚焦在眼前20~30公分的東西,周遭的事物對他而言是一片朦朧。
*眼球呈不協調而無目的的運動。
*此階段對顏色還未有感覺
*對光線、形象簡單、黑白分明、會動的東西有一些反應;對強光會有閉眼反應,用光刺激,會有直接及間接的瞳孔反應,不過反應比較慢。

出生滿2個月寶寶
*寶寶眼睛已可以隨著移動的物體而運動,並開始學習協調眼球運動。
*容易引起會聚反射,也就是將東西拿近,引起兩眼向內聚。
*開始有立體感,兩眼一起看的時候,會有遠近和深度的感覺。
*出現保護性的眨眼反射。

出生滿4個月寶寶
*視網膜黃斑部中心凹的發育大致完成,眼睛已能夠分辨眼前物體的形狀以及鮮艷的顏色。
*眼手協調開始,能看自己的手,有時候也會用手觸摸所看見的物體。
*能穩定的注視目標,眼睛可隨著小玩具移動,頭也會隨之移動。
*媽咪可以拿著顏色鮮艷的玩具,左右慢慢移動,讓寶寶眼睛也跟著移轉。
注意!
如果視力發展有障礙,不能穩定地注視,會出現眼球震顫。

出生滿6個月寶寶
*眼外肌開始出現協同作用,能正確的控制眼球運動;兩眼可以比較長時間的注視一個物體。
*能夠在較遠距離看到較小的目標。
*眼睛有調節作用,物體靠近眼睛時會有眼球內聚及縮瞳反應。
*眼手協調也更加熟練,可以靠近及抓住物品,或將東西放入口中。
*眼睛與身體開始協調,開始學習控制身體在空間的運動。
注意!
六個月以上寶寶如果有斜視問題,必須及早矯正,並定期追蹤檢查,以免影響雙眼視覺的發育。

出生滿8個月寶寶
*已經能夠伸手拿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有穩定的固視。
*開始學爬,眼和身體的協調有進一步發展;並且會判斷距離,設定目標後,會移動去拿取。
*已經明瞭自己與其他東西的位置,也知道大小、形狀和位置的不同。

出生滿1歲寶寶
*兩眼可同時對準目標,也能調整自己的姿勢,以便看清楚想看的東西;手眼協調也較順利。
*眼、手、身體的協調可以讓寶寶正確的接和丟東西;視力與微細運動能夠協調,可以處理更小的物品,也會用手指餵食。
*開始走路時,可用眼睛去指揮協調身體的肌肉群,指揮整個身體的運動。

出生滿2歲寶寶
*走路時可以躲開障礙物。
*已經有深度的知覺,能區分遠處與近處的東西。
*視線跟得上快速移動的東西。

出生滿3歲寶寶
*視覺比較敏銳,喜歡觀察。
*會藉由眼睛來引導手的動作,眼手協調更好。

出生滿4歲寶寶
*喜歡翻閱圖畫書,能學習辨別圖案的方向。
注意!
寶寶3~4歲時,應該開始接受視力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視力異常,並及時治療。

出生滿6歲寶寶
視力約為1.0,為正常成人的視力。
注意!
孩子在6歲以前,是弱視矯正的關鍵時機。

寶寶3歲開始接受視力檢查
視力發展異常必須及早篩檢,若等到上小學才發現,往往會錯過矯正的黃金期,醫師建議寶寶3歲時,父母應該帶到眼科接受第一次的視力檢查,如果檢查結果正常,後續可以每半年到一年做1次檢查,若發現有異常,必須積極進行矯正治療。

現在小朋友不像以前有頻繁的戶外活動和較大的空間,現代家庭空間小,父母時間有限,所以看電視、玩電腦,幾乎成為小朋友重要的一項娛樂,所以近視比例逐年升高,年紀也不斷降低,甚至還未上學就已成四眼田雞。

父母要特別注意,當3歲孩童的最佳矯正視力(非裸視)小於0.5、4歲孩童的最佳矯正視力(非裸視)小於0.6、5歲孩童的最佳矯正視力(非裸視)小於0.7或6歲孩童的最佳矯正視力(非裸視)小於0.8時,應注意可能有弱視的問題。

護眼必須從出生開始
家長除了定期讓孩子接受視力檢查之外,更要重視視力的保健以預防近視提早發生,孩子的視力保健要從出生後就開始,以下幾個原則可以給父母們參考:

1.多從事戶外活動,接近大自然。

2.飲食要均衡,嬰幼兒主要從母乳或牛奶獲得營養,開始吃副食品時,必須讓寶寶有均衡的營養攝取,多吃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以得到足夠的護眼營養素,並且有充分的休息、適當的運動,達到保健的目的,不需特別額外補充葉黃素或魚油。

3.只要戴得住眼鏡,其實小小孩最好也能配戴太陽眼鏡,並且避免在紫外線最強的中午外出,以免眼睛受紫外線傷害。

4.對於弱視的小朋友須配合醫囑配戴眼鏡或遮眼治療、弱視訓練。

視力發展會影響寶寶的專注力與學習力,家長不可輕忽,多注意、多觀察,並建立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避免長時間閱讀、看電視、電腦,多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才能呵護寶寶的靈魂之窗,以免錯過黃金時期,無法矯治。

Check-看書姿勢&光線:
‧ 離書本很近,或者趴著看書,會造成睫狀肌處於緊繃狀態(看近的東西時睫狀肌會讓水晶體變厚,如此才可對焦),時間久了就容易失去調節功能,也就產生了近視,也容易造成頭痛。
‧ 躺著看書時,光線很容易不足,眼睛會不自主地用力閱讀,也就容易造成近視。
‧ 桌椅的高度方面,如果與孩子身形比例相差太多時,也會引起孩子閱讀距離過近的問題。最好從小就要養成離書本35公分的閱讀距離,如果是看電腦則需離得更遠一些。
‧ 書本文字字體要夠大,印刷也需清晰。光線方面不要只開一盞燈,上方的大燈也需打開喔!


顏敏芳
現職: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眼科主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前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