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語言學習要趁早


文/伍偉婷;採訪諮詢/美國嬰幼兒教育專家Dr. Robert Titzer


腦部發展1歲半達高峰
人類的腦部發展在兩歲前就已展開,美國嬰幼兒教育專家Dr. Robert Titzer表示,嬰兒的腦部,每秒中會產生成千上百的大腦連結,在1歲半左右達到高峰,之後便開始下降,因此,在此階段,提供愈豐富的刺激,愈能促使大腦神經突觸的連結。Dr.Titzer進一步指出,及早開始學習的寶寶,其大腦發展的方式也可能和較晚開始學習的寶寶不同。
舉例來說,若寶寶在04歲間就開始同時學習中文和英文,腦部可均衡發展出兩個語言區,但若寶寶從510歲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那麼第二語言在大腦中的空間就會較小,因此,愈晚開始學習第二語言,雖然可因為努力而獲得良好的成果,但卻需要花加倍的時間學習。

及早提供語言刺激
一般家長並不會在寶寶未滿1歲時就開始提供認知學習的素材,而多半以生活照顧為主,但研究指出,寶寶11個月大時,語言發展達到高峰,這卻是家長容易忽略的部分。
Dr.Titzer
表示,家長應掌握這個學習效率最好的階段,給予語言上的刺激。Dr.Titzer進一步說明,寶寶學會說話的方式是「聽」和「模仿」,並且進一步學習運用詞彙和句子,多半是從環境中耳濡目染地學習,而閱讀和語言更是未來寶寶學習成長的重要媒介,若能掌握關鍵期,給予寶寶豐富的語言刺激,對寶寶未來的學習會是一大助力。
或許有些人會疑問,這麼小就開始學習的字彙,寶寶長大是否還會記得?已經有長期的追蹤研究顯示,寶寶在三歲以前學到的字數會決定他在11歲時所認得的字數,並且,這和父母的智商與家庭社經地位無關,「及早學習」才是關鍵。

雙語教學可行嗎?
提到台灣家長最關心的雙語教學課題,Dr.Titzer則表示,學習是寶寶的本能,只要家長不在同一個句子裡面同時出現兩種語言,寶寶不致混淆。雖然因為同時接收到兩種語言訊息,寶寶可能會晚一點才開始講話,但卻學得更多,最近有研究發現,寶寶從小開始學習三種語言,其第一語言字彙數和只學兩種語言的第一語言字彙數一樣多,意即學第二語言並不會影響第一語言的學習。
學習是天生的本能
Dr.Titzer
強調,對寶寶而言,任何事物對寶寶而言都是新鮮的,所有的感官接觸都是學習,因此,學習對寶寶而言是天生的本能,就像是玩一樣,充滿樂趣,並且用相當快速、有效率的方式在學習,家長要做的就是提供豐富多元的刺激,讓寶寶充分學習,但無需馬上要求寶寶展現成果。
有些家長擔心這樣的方式會對寶寶造成壓力,Dr.Titzer則表示,提早學語言,對未來的學習力有幫助,反而會減少未來的壓力;對年幼的寶寶而言,是很自然地在學習,因為,從他一出生後,就是憑藉著感官接觸認識世界,並不會造成任何壓力。
透過感官認識世界
寶寶是透過感官學習,即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動覺,這就是為什麼寶寶在拿到一個新玩具時,在手上把玩一下後,常常會塞到嘴裡,這就是透過感官學習的歷程,接觸每項新事物時都是如此,因此,Dr.Titzer也希望父母能把握這個原則,提供語言刺激學習時,除了提供單字卡,也一定要用發音讓寶寶對發音和字形做連結,並且進一步展示該單字的圖片或真實物品,讓寶寶摸、聞等。
建議父母陪伴寶寶一起學習
提供語言學習時,最珍貴的還是親子互動的過程,因此,希望家長可以親自提供語言學習的素材,並陪伴寶寶一起學習,但若家長忙碌於工作,也希望能挑選合適的教材,讓寶寶有效地學習。Dr.Titzer表示,雖然從事於嬰幼兒發展研究,但卻也因忙碌於事業而鮮少時間陪伴女兒,對女兒有一份愧疚感,但為了能讓女兒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自己便發展出一套DVD教材,讓自己忙碌於工作時,女兒也能充分學習。
大多數的家長不喜歡寶寶看太多聲光效果的電視節目,Dr.Titzer也是如此,因大部分的節目並非為了寶寶設計,只具娛樂效果,他認為,影片應該要具長期的教育意義,當家長講不出寶寶看的影片的長期價值時,就應避免讓寶寶接觸。

when 何時開始
在寶寶約23個月大,視線可以追蹤物體後就可以開始。每次給予510分鐘的語言學習,一天之中,至少累積1個小時的學習時間。

how 如何引導學習
以「蘋果」為例,媽咪可以讓寶寶看著蘋果的單字卡,並且一邊唸出正確的發音「ㄆㄧㄥˊ ㄍㄨㄛˇ」,重複23遍後,可以拿一顆真實的蘋果給寶寶,並再次重複發音,並讓寶寶把玩蘋果。
而最常見的身體部位,通常也是寶寶認字的開始,Dr.Titzer表示,當寶寶摸到自己的頭髮的時候,就可以把握機會,跟寶寶說「頭髮」,若是身旁有紙也應將頭髮兩字寫下來,由左至右指著頭髮兩字唸出正確的發音,並重複拉著寶寶的手摸摸自己的頭髮。
what 提供哪些素材
供的素材必須是寶寶有興趣、生活週遭能接觸到的事物,也可以是動物,通常寶寶對動物有相當高的興趣。Dr.Titzer表示,這樣的學習應該落實於生活之中,當寶寶接觸到某項物品時,就可以利用上述的方式提供語言學習的機會。

skill 小技巧
1. 提供小遊戲:在提供了一些字彙學習後,就可以和寶寶簡單的玩配對或尋字遊戲。可將物品和字卡放在一起,請寶寶選擇和物體相配的字卡;或是請寶寶模仿媽咪的動作,摸摸自己的頭髮;或是拿出頭髮的字卡,問寶寶頭髮在哪裡,對寶寶而言,都會是有趣的小遊戲喔!
2. 
口頭讚許即可:在寶寶能認出某些字之後,不需要特別使用糖果或食物作為獎賞,以免改變寶寶的學習動機,只要用口頭的讚許就好。
3. 
常見到台灣家長在家中各處貼上滿滿的單字卡,Dr.Titzer表示,語言學習時,注重的是寶寶能集中注意力且專心的認識字形、發音和真實物品,若只是讓寶寶看家中的單字卡,寶寶可能不會把字、發音及物體做連結,因此,仍建議父母拿著單字卡及真實物品逐一讓寶寶認識了解。
Dr. Robert Titzer學歷/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博士
經歷/美國嬰幼兒教育研究專家著名英語教材 “Your Baby Can Read”始創人國際知名專家,曾接受CNNBBCNBC等世界各地超過2,000個電視新聞專訪

2011年8月15日

親子對話3要訣

文/許芳菊

想要創造好的親子對話,最重要的是彼此都能學習傾聽的能力,並創造好的對談氣氛。

父母可以先省察一下,孩子從小到大,你有好好聽過他說話嗎?還是只要求他聽話?你是否真的懂得聆聽?

美國親子專家巴迪奇指出:「當你真心聆聽別人講話,那段時間你必須完全放空自己,一心一意都在對方身上。聆聽是給予別人尊嚴的一種方式,好的聆聽者創造真誠的關係。」

父母有了聆聽的意願,接著就可以好好經營家裡的氣氛。

親子對談三要訣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指出,親子對話第一要訣,是家裡要建立開心對談的習慣,完全不是要處理問題的談,而是天南地北的談。在對談當中就會看到孩子需不需要你擔憂、協助。

對談應該跟正向情緒經常連結,如果孩子跟你談話都是不開心的,他有問題就不來找你。

有了開心對談的環境,第二,還需要父母有全然好奇開放的態度。

指導性太強的父母,孩子會談不下去。你們談三句,你就問他,「你有沒有從這裡學到什麼?」「你有沒有發現你最好不要怎麼樣?」

如果是這種談法,以後孩子會不想跟你談。

父母應該是抱著光是聽孩子講,就覺得好有意思,如果是這種心情,孩子自然就願意談。

第三個,父母可以學一些溝通的技巧,要多聆聽,不評價。還可以透過問一些問題,幫他做整理摘要。例如,「你剛才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或是當孩子說他喜歡什麼樣的男孩,你可以問她:「你有沒有發現你喜歡的男孩有哪些共通性?」透過對話,幫助孩子看到自己。

另外,溝通技巧很重要的,就是要表達肯定跟欣賞的態度。

其實每個家庭都可以研發出獨特的私房祕笈,跟孩子做良好互動的對話。例如楊俐容從第一個孩子上幼稚園開始,即使家裡再忙,都會在晚上留半小時的「晚茶時光」,大家天南地北的談。

楊俐容也建議,每個父母可以找到一條屬於他和孩子的「私房小徑」。例如,她家離陽明山很近,當孩子在青春期,遇到一些比較個人的困擾,孩子會跟她說,「我們今天去山上繞一繞好不好?」

你家附近也許沒有山,但可能有公園,如果孩子今天心情上有需要,你們可以有一個很私房的路徑,一起去散步或一起坐在水池邊,或是到山上繞一圈,孩子的很多困擾,在那裡是可以談的。

青少年有些人生課題一定是要他自己去走的,父母聆聽技巧再好,青少年心情還是會有低盪期。楊俐容提供的第三招,叫做「祕密信函」。父母可以透過寫信或小紙條貼在不同的地方,例如孩子的鉛筆盒、書包等等,在成長過中為他加油打氣。

親子對談三戒
最後要提醒父母的是,和青少年子女談話,最好避免以下三種情況,以免落得不歡而散。

親子對話,一戒說教。溝通最重要的是身教、言教而不是說教。和孩子談比較敏感的主題時,可以多舉自己的經驗為例子。

二戒負面語言。你可以指出孩子應該改進的地方,可是別老是用指責的口氣,像是:「你怎麼這麼不懂得體貼」、「你只想到你自己」「你老是一錯再錯」……之類的負面語言少說為妙。

三戒過度建議。父母總是以為給孩子明確的建議是他們的責任,其實更好的做法是適度的提醒、分享看法,並引導孩子自己去做選擇與決定,並容許他們在錯誤中學習。

親子對話是一門愛的藝術,在聆聽與對話中,孩子必能感受到父母最深刻的愛,被愛的孩子不會變壞。

爸媽是孩子第一個榜樣


  • 尹建莉◎著
     
    生活中確實經常能見到一些真正「不聽話」的孩子。

    有一次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一位媽媽帶來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菜都上來了,大家正準備動筷子,小男孩突然要求媽媽帶他到外面買一個什麼玩具,媽媽說想買也得吃完飯再去吧。孩子不要,要立即走,不停地纏著媽媽,和媽媽鬧起了彆扭,弄得大家都不安寧。這孩子看起來確實是媽媽說的「特別不聽話」,他似乎根本不能理解或體諒任何人。大家用各種辦法勸他等到吃完飯再去買,想逗他高興,希望他吃點飯,他就是一口都不吃,一句勸都不聽。媽媽不再理他,告訴大家也別理他。

    後來有位叔叔逗他說要跟他「乾杯」,順手拿過一罐可樂遞給孩子,男孩接過來,看樣子準備妥協了。正當孩子要打開可樂罐時,他媽媽趕快阻攔說別喝可樂,喝杏仁露吧。孩子說他要喝可樂,媽媽一把搶走可樂,遞過來一罐杏仁露說,喝這個好。孩子不要,生氣地說:「你從來都不讓我喝可樂,天天只讓我喝酸奶和杏仁露!」媽媽說:「跟你說過多少次,可樂沒營養,喝那做什麼呢!」

    旁邊有人勸媽媽說,今天破例一次,讓孩子喝一次可樂,少喝一點就好。媽媽的表情沒有任何商量餘地,說不能由著小孩的性子來,可樂絕對一口都不能喝。「啪」的一聲,把杏仁露打開,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說:「聽話,喝這個!」孩子又氣呼呼地拒絕吃喝。

    我心裡感嘆,有這麼「不聽話」的媽媽,有聽話的兒子才怪呢!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且最重要的榜樣。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會讓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學會一套綁架家長的做法,「不聽話」就是他們慣用的技倆,消極但有效。這種事件積累得太多,會形成極端心理,發展為一種「偏執」。教育中許多看似司空見慣的做法,背後其實有很多人們看不到的錯誤。多年來人們習慣於要求孩子「聽話」,這彷彿是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就可看到這是成人與孩子間的不平等。並非父母們不願平等地對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對自己的權威意識產生警覺,不曾意識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權威的角色。

    哲學家弗洛姆(註)認為權威主義倫理學所主張的就是:「服從是最大的善,不服從是最大的惡。在權威主義倫理學中,不可寬恕的罪行就是反抗。」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凡是那些非常自以為是、性格偏執的人,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較長的必須服從於他人意志的生活。個人的意願不斷受到壓抑,這是童年時期給他留下的心理創傷,一生難以完全癒合。很多人把這種偏執施行於自己的後代身上,又在後代身上留下偏執痕跡。

    (註)弗洛姆:一九○○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是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他的理論主要強調「性格的形式受社會和文化形態影響」,著有《逃避自由》、《為自己的人》、《健全的社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