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

頭好壯壯副食品

【採訪整理/黃名瑄;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石宛沛】
吃菠菜變卜派,吃營養食物變小壯丁!--營養篇

陪伴孩子6個月的爸比媽咪,相信在漸漸習慣育兒生活的同時,也知道要開始準備讓寶貝習慣不一樣的食物,除了訓練寶貝的咀嚼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寶貝攝取到食物中的營養成份。每一種天然的食物皆含有豐富的營養,且針對不同需求,也會有不同的效用,添加副食品的同時,不妨將寶貝需要的營養作為參考,更能促進寶貝的身體發展喔。
從低過敏原的食材開始,充滿過敏源的肉類最後嘗試
副食品添加時應掌握兩個原則:由液狀至泥或糊狀,由米、麥粉開始,依序嘗試蔬菜、水果及肉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石宛沛表示,孩子剛接觸副食品時是訓練孩子的咀嚼功能,因此剛開始給與同母乳般液狀的食物孩子會較容易吞嚥,也比較容易消化,等孩子習慣之後,再給予較稠的果泥、蔬菜泥等等。

對爸比媽咪來說,提到五穀根莖類,大部分的人會想到米飯、麵食,但其實山藥、馬鈴薯、地瓜、南瓜等也算是五穀根莖類的一種,其口感與米飯較不同,-不失為另一種多元的選擇。

至於肉類食物雖然富含豐富的蛋白質,有助於寶貝的成長發育,但過敏源也是跟隨著蛋白質而來,因此建議家長在添加肉類時應盡量小心,並於寶貝6個月之後慢慢添加。包括蛋、牛奶、黃豆及帶殼海鮮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都可能造成過敏,應每一次添加一種,觀察5-7天之後確定不會造成寶貝過敏(例如有拉肚子或紅疹現象),再嘗試下一種食材。若要添加蛋類食物,也應先加了蛋黃,蛋白應於10個月後嘗試,減低過敏情況發生。

食用方式大學問
儘管蔬菜及水果對孩子來說是天然又營養的成份,但有些蔬菜粗糙的纖維對寶貝來說卻可能是潛在的危機。粗糙、較長的纖維如金針菇、菜梗部分等等,使用果汁機之後仍無法將食物有效打碎,寶貝食用時可能會因此嗆到,具有危險疑慮;若要給寶貝食用蔬菜,一開始建議由瓜果、菜葉來開始,會是較容易咀嚼的蔬菜種類。

水果的部分,石宛沛營養師則建議爸比媽咪先選擇有「皮」的水果。由於水果不像其他的食材都會經過烹調,水洗不一定能清洗乾淨,因此選擇帶皮水果,要吃的時候把皮剝掉再吃,避免將果皮上可能含有的不乾淨、具有病菌的成份吃下肚。

蘋果泥緩解寶貝腹瀉!!
蘋果泥水溶性纖維豐富,當水溶性纖維進到腸道之後,會吸收腸道中的水份,緩解腹瀉狀況。

高鹽、高糖,別碰為妙
基本上,孩子所食用的食品限制與大人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由於孩子的腎臟尚未發育完全,很多大人吃的加工品如起士、火腿等等,都含太多鹽份及調味,若直接打成泥讓孩子享用,可能會造成孩子腎臟的負擔,家長一定要小心為上。另外,若食用添加太多的鹽份及調味等重口味的食物,會使得孩子的口味越來越重,長期下來便容易有高血壓的疑慮。

小朋友都愛吃甜食,若媽咪餵甜甜的東西,寶貝的胃口就會變得似乎比較好一點,但糖份除了容易導致肥胖及蛀牙之外,一般寶貝感覺甜甜好吃的東西,通常屬於「單醣」類(五穀根莖屬於「多醣類」)。單醣類僅含有糖份及熱量,無其他營養素,如過量補充會排擠寶貝攝取其他營養的食物。

油膩食物不是補充熱量的有效來源
石宛沛營養師提醒,雖然含油脂的食物熱量高,但容易讓寶寶過重,且過多的熱量在體內會轉換成脂肪囤積,幼兒期的寶寶脂肪細胞是以數量的方式增長,因此幼兒期的肥胖通常也代表身體內有較多的脂肪細胞喔!因此選擇食品時,仍以均衡飲食為主。

蜂蜜與含咖啡因飲料,副食品的大禁忌
蜂蜜是直接從蜂巢取出的一種糖類,由於通常沒有經過消毒,所含有的肉毒桿菌胞子無法以一般加熱方式消滅,對腸胃及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寶貝來說比較危險,父母千萬不可隨意讓寶貝品嚐!此外,茶、咖啡或可樂等飲料皆含有咖啡因的成份,對大人來說可以提神醒腦,對寶貝來說卻是發生躁動的一種重要原因。咖啡因還會讓寶貝的鈣質流失,除了水以外的飲料,媽咪們都應謹慎選擇。

選對食材,寶貝頭好壯壯
每一種食材都具有不同營養成份,在寶貝成長過程中,爸比媽咪們可以盡量挑選對寶貝發展有益的成份,並挑選各種食材讓寶貝食用,讓寶貝越吃越健康!但還是建議讓寶貝以均衡飲食為基礎,再搭配以下幾種食材,並可嘗試各種不一樣食材的組合,才不容易吃膩或某些營養素攝取不足喔。

提升抵抗力食材!
寶貝一到換季就不停感冒、抵抗力不足嗎?選擇可以增加抵抗力的食材,讓寶貝健康成長。
1. 硒:石宛沛營養師說明,礦物質「硒」可修復黏膜及保護皮膚,研究證明可增加體液免疫功能並調節免疫作用。而硒與維生素E共同作用,對抗體的產生有加強的效果。硒可由洋蔥、蕃茄、牡蠣、鮪魚等食物中獲得。

2. 鋅:為協助白血球、紅血球及酵素系統生成的營養素之一,可直接刺激胸腺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增生,維持細胞免疫的完整性。而海鮮類、肉類及堅果類皆為富含鋅的食物。

3. 多醣體:廣告中常常會聽到某些營養食品添加「多醣體」,其成份不僅能提高巨噬細胞的如吞噬能力,亦可以增加免疫系統的溶菌功能,常存在於菇類、木耳之中。由於寶貝尚無法咀嚼多醣體豐富的菇類,石宛沛營養師建議爸比媽咪們可使用質地較軟且纖維較細的木耳來代替,或是以菇類熬煮高湯(不過熬湯能將營養素溶解在湯中的效用有限)。

4. 維生素C:維生素C本身就可提升寶貝的免疫功能,從水果中就能有效攝取,柑橘類水果尤其豐富。

5. 硫化物:可殺菌的硫化物多存在於辛辣的大蒜、洋蔥、韭菜之中,但這些食物可能容易會讓寶寶的腸胃感到不舒服,建議爸比媽咪可用也富含硫化物的高麗菜、綠花椰菜替代。

骨骼強壯食材!
寶貝成長階段,每天都一點一滴的長大,必須補足骨頭所需的營養,才能確保寶貝長得又高又壯。
1. 鈣:寶貝骨骼中基本的組成物質,包括牛奶、母奶、吻仔魚、蛋黃泥及肝泥都富含鈣質,豆製品及綠色蔬菜也含有少量的鈣質;大骨或雞骨湯雖可將少量鈣質煮出,但熬煮出的鈣質量並不高。此外除了攝取鈣質之外,爸比媽咪也別忘了定時帶寶貝出去曬曬太陽,維生素D會在身體內活化,才能有效的幫助寶貝攝取鈣質後的吸收。

2. β胡蘿蔔素:顏色橘黃色的蔬果如胡蘿蔔、木瓜及南瓜等等,皆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也能幫助寶寶的骨骼發展喔!

大骨湯,記得去髒去油
石宛沛營養師提醒,烹煮大骨或雞骨湯時必須先川燙過一次,將骨頭表面髒髒的血水燙出來,稍加清洗之後再煮過,可確保家人吃得安心。另外,若怕大骨湯對寶貝來說太過油膩,則可將熬好的湯放入冰箱,待最上層油脂凝結後,把最上層的浮油撈掉。

提升聰明食材!
吃對食物,會讓寶貝身體茁壯之外,還能幫助寶貝的腦部發育,以下幾種食材,爸比媽咪可要適時添加在寶貝的副食品當中。

1. DHA、EPA:DHA與EPA能幫助腦部神經傳導,在深海魚中與母乳中最容易發現這樣的成份;很多配方奶中會添加DHA及EPA,即是因為此為母乳中主要的油脂成份之一。

2. 卵磷脂:腦部組織的主要成份,包括蛋黃、黃豆都含有豐富的卵磷脂。

3. 維生素B群:與人體的能量代謝有關,若缺乏維生素B容易感到疲勞,自然學習效能也會降低。糙米和全穀類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此外,牛奶、瘦肉與深綠色的蔬菜,也是另一個爸比媽咪可以幫助孩子補充維生素B群的來源。

4. 牛磺酸:能加速神經元的增生以及延伸,有助於神經訊息的傳送,為嬰兒腦部及眼部發育所必需的胺基酸。成人體內可自行合成牛磺酸,但嬰幼兒無法自行合成,只能額外攝取,牛磺酸多存在於母乳當中,若爸比媽咪想另外從食物中攝取,則可以選擇魚貝類等蛋白質豐富的食材。

5. 鐵質:鐵質雖不能直接促進腦部發育,但足夠的鐵質能讓紅血球們有效運送氧氣到腦部,當鐵質不足、紅血球短缺時,缺氧的腦部發育時一定會受到影響。最佳的鐵質來源是肝泥、蛋黃泥及紅肉類。豆類及深色蔬菜則是植物中鐵質的最佳來源。

挑選肝泥,慎選來源
內臟器官容易有重金屬含量過高的疑慮,爸比媽咪購買時首先應注意產品是否具有CAS標章,由政府為我們把關可以吃得更安心。此外,「產銷履歷」是另一個安心選購食物的保證。

消化順暢食材!
若寶貝天生的消化系統較弱,肉類中筋的部位與堅果類就不建議爸比媽咪們讓孩子食用;天然食物中木瓜及鳳梨的酵素能幫助食物軟化,其中鳳梨的味道較酸,且纖維較粗,對於寶寶來說是較刺激性的食物,不建議過早食用,。另外,白蘿蔔及紫蘇梅也有類似的效用。

市面上常見的果寡糖,是寶貝肚子裡好菌的食物,又稱為「益菌生」,在天然的食物中即含有,如馬鈴薯、地瓜等,市面上亦有許多相關產品。選購此種產品一定要注意內容成分,因為此次塑化劑的風波也延燒到了寶貝的營養補充品,爸比媽咪必須謹慎了解產品來源。

市售副食品添加原則
市售副食品的種類多樣,添加時應如同一般天然副食品的添加原則,一次食用一種食物(如果買的是「綜合果泥」,則也算是一種食物)、添加時期也應依照一般副食品的原則。

石宛沛營養師表示,購買時需注意其額外的添加物是否符合衛生署公告食品添加物之使用範圍及用量標準。某些副食品會添加乳鐵蛋白及乳酸菌等,乳鐵蛋白在母乳中含量高(尤其是初乳),是寶寶免疫力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市售乳產品經加熱殺菌後乳鐵蛋白可能會被破壞,因此仍建議媽媽能以母乳為主,搭配各種天然食材製作副食品,給寶寶更完整的營養。

石宛沛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學歷: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碩士

如何為孩子挑選適當繪本

【採訪撰文/劉芯妤;責任編輯/彭紹怡;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涂妙如】

打開繪本看世界
繪本選擇妙招

由於0~3歲是幼兒轉變非常大的一個歷程,所以為幼兒挑選繪本時,需要以幼兒該階段發展的特性,做為選擇繪本類型的指標。我們將0~3歲分成三個階段,分別介紹該階段所適合的選擇。
6~18個月 提供感官刺激
此階段屬於感覺動作期,主要是以身體動作來探索生活周遭的事物。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表示,選擇繪本的原則,必須以提供有趣感官經驗的繪本開始,運用視、聽、嗅、味、觸五大感官的刺激以豐富幼兒對書的興趣並引起動機。選擇一些感官操作、玩具書類型的書籍,適合讓孩子自由的探索並輕鬆把玩以獲得樂趣,而圖片必須是孩子生活周遭的事物,讓幼兒有實際的感受。其中像是一些觸覺書、布書、洗澡書等,提供孩子不同的觸感,或是在顏色與亮度的變化,提供感官上的刺激,都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要注意書本的安全性,有圓角的設計、經過厚頁的處理、書本的大小適合孩子抓握;而清潔方面,由於小朋友容易用嘴巴探索,所以需要具備硬殼,雖然不鼓勵孩子咬書,但是也不要拒絕幼兒對書籍的探索,可以鼓勵孩子練習翻書,這些都是會影響孩子對書籍探索的重要因素之一。

18個月~3歲 兒歌&情感、生活的經驗連結
1歲半到兩歲幼兒的身體已經能夠自主活動,開始行走並有一些往外探索的能力,幼兒有可以操作更多肢體動作。為了配合孩子的發展,涂妙如副教授提到,這個階段可以切入兒歌書,選擇有提供歌謠的書籍,像是一些會提供身體的示範動作的書籍,並附上評估表,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可以練習哪些動作(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等肢體動作),以及是否有達到成效。還有一類關於安全感與分離焦慮的書籍在這個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長有時候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稍微離開孩子身邊,但是礙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完整,沒辦法讓成人理解他的焦慮,所以使用這一類型的書籍幫助幼兒傳遞他的感受。

接下來,兩歲多的孩子,因為發展進到下一個階段,能做的事情變多,遇到很多狀況或事情都會想要自己嘗試,這時就需要提供一些關於生活經驗的書,例如學走路、上廁所、刷牙等主題,讓孩子學習生活自理能力,透過獨立的動作認識自己、建立自我概念。

3~5歲 豐富、多元類型之接觸
在這個階段,書籍的選擇變得更豐富、多樣化,除了需要配合發展,認知的概念、語文的概念、數的概念、體能的概念、社會情緒發展等都需要多方面考量。在書籍的選擇方面,涂妙如副教授表示,我們可以選擇良好的出版社、作者、欣賞的繪者畫風,以及一些得獎書與百年經典的推薦書籍,都是判斷書籍品質的指標。

在考量興趣與發展層面之外,也需要根據幼兒閱讀起步的年齡來衡量書籍的選擇。如果0~3歲有親子共讀的經驗,孩子到了2歲就可以開始閱讀許多書籍。但如果起步年齡是3歲,就要讓孩子有機會先探索書、跟書建立有趣的經驗再做閱讀。所以0~6歲選擇書籍時,要依據孩子閱讀起步的年齡,以及觀察孩子閱讀的經驗。而現在臺灣的地方政府與鄉鎮圖書館,皆有設置專為0~3歲幼兒規劃的嬰幼兒圖書專區,也可以以此區域做為選擇書的參考點。

說故事的藝術
除了提供幼兒良好的繪本,與幼兒共同閱讀時的氣氛也會影響孩子對於閱讀的喜好程度,例如,良好的閱讀環境與氣氛,都能讓親子沉浸於書香中。以下提供親子共讀的注意事項,了解如何快樂又輕鬆的享受親子共讀時光。

親子共讀tips
◎逐字逐句,NG!
如果逐字將繪本中的內容唸出來,可能無法引起孩童的興趣與注意力。說故事是一門藝術,有許多需要注意的部分,相同的故事會因為不同的講法而有不同的感受。涂妙如副教授建議,在開始講故事之前,請家長先讀一遍給自己聽,了解講故事的速度是否合適,由於每個人閱讀速度都不一樣,家長可能會想看文字與故事情節的發展,但幼兒較著重於圖畫的部分,翻頁的速度會比家長快,造成家長與孩子搶書的現象,而就會錯怪孩子沒有耐心。進行親子共讀的時候,必須配合孩子的腳步,或是與孩子建立規則,等待家長閱讀完畢,再與孩子一起共讀,讓親子共讀成為一件很美好的事,編織共同愛的記憶。

◎「閱讀起始年齡」vs.「生理年齡」
7~9個月的幼兒適合進行膝上閱讀,在孩子有能力坐立的階段,將孩子放在懷中,一同享受閱讀的樂趣。由於較年幼的孩子在聽覺與觸覺上的發展比較完善,所以使用繪本的方式主要是提供此階段孩子觸覺探索與聽覺的接觸,像是觸摸不同質感的書或是練習翻書。孩子的第一本書為提供他們練習翻頁的概念,不管翻到哪一頁,只要能夠把書打開或翻開,孩子就能感受到與書的互動,不需要有邏輯順序和完整性也能夠讓孩子體驗探索的樂趣。或是兒歌類的書籍,提供聽覺上接觸一些歌謠的口傳文學,使他們可以用聆聽的方式接觸故事。而視覺上的發展可能要等到視神經成熟的階段,才能閱讀以視覺為主的書籍。

◎問答方式增加詞彙
當孩子語言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說故事的時候可以與孩子討論圖畫中情境與角色,與孩子用問與答的對話方式,家長可以藉此提供孩子更多詞彙,以建立孩子的詞彙庫,幫助他們了解字詞的意思。涂妙如副教授表示,不建議家長使用寶寶語,也不要模仿孩子尚未成熟的語言,因為他需要進入成人的世界與成人做溝通,必須示範正確的語言提供孩子模仿。譬如說,孩子說狗狗,家長可以回答:「對!一隻白色的小狗。」幫助孩子增加詞彙,給他們良好的語言楷模,孩子就會慢慢的模仿成熟的語言。

◎重覆詞彙有助模仿
通常兩歲的階段稱為語言爆發期,孩子會學習他人的語言以大量增加他的詞彙庫,此時可以使用一些重複的詞彙,讓幼兒有練習的機會,並搭配有趣情節的圖畫,以圖文共說的方式,豐富幼兒各方面的感官。在說故事的時候,可以請孩子觀察圖畫,觀察圖中角色的情緒,並與孩子討論,讓孩子說出角色的情緒狀態以及了解其情緒的原因,進而培養孩子情緒理解與表達的能力。像是有些關於表現愛與傳達愛的繪本,也能讓孩子思考其他表達愛的方式,會提供孩子體驗到一些故事性的童趣,這時候就不該切入一些成人生活中過於現實的知識。

親子共讀missions
* 認識繪本的構造:在與孩子閱讀的時候,別忘了讓孩子認識書的封面、標題、作者與書名頁等等的構造,累積許多經驗之後,孩子在未來就擁有自己選擇繪本的能力。
* 文字由左而右的順序:雖然講故事的時候,不需要依照內容逐字唸出來,但也可以在唸標題時,讓孩子了解文字順序的概念。
* 文字與語音的關聯:在還未認識文字的階段,孩子會將文字視為符號,但透過家長閱讀給孩子聽的過程,可以使孩子了解每個文字都有其獨特的語音與代表的意義。
* 故事有開始與結束:讓孩子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了解故事有開始、內容劇情的轉折到故事結束的歷程。
* 文字在生活中的運用:時常閱讀繪本,幼兒可能會認識幾個較容易認的字,而當這些字出現在生活中,幼兒便能初步接觸文字在生活中的運用。

Check!延伸活動
在孩子初步接觸繪本的階段,有一些繪本會附上CD提供歌謠播放的部分,讓孩子與家長可以一邊說故事一邊進行親子互動,像是「打電話喂喂喂,你來我家吃草莓」每一句話都是一個動作的指令,提供孩子語言與肢體上的遊戲。而3~5歲的階段,有很多關於繪本的延伸活動可以進行,像是畫圖、戲劇遊戲、肢體遊戲等,或是切入到書中角色的對話,讓故事成為一個引起動機的方式。而戲劇方面的故事書,如果在家裡沒有同儕一同扮演角色時,也可以利用偶的操作來進行角色扮演,像是利用自製的門簾當作偶臺、棄置不用的襪子填充一些棉花或其他素材,都可以提供孩子有扮演的機會。生活中有許多物品皆可作為製作玩具的素材,不需要購買昂貴的材料也能讓孩子玩得盡興。涂妙如副教授提供一個便利又好玩的素材:當幼兒在哭泣時,媽媽可以將手邊的衛生紙畫上一位姑娘的臉譜,為正在哭泣的幼兒擦拭眼淚,幼兒也會發現自己的眼淚弄溼姑娘的裙襬,因而轉移幼兒的注意力,此方法能產生遊戲的效果,進而開始一同進行角色扮演。

涂妙如副教授強調,其實閱讀繪本是一項容易引起動機的活動,能發展孩子對事物探索的興趣。所以家長不妨依照繪本的方向與主題,讓孩子實際體驗故事中的活動,以有趣的方式編織對於各種事物的經驗以認識這個世界。

閱讀好康報你知
台灣於2005年12月加入由英國創辦的Book start閱讀起步走活動,由信誼基金會與臺灣地方政府共同合作,贈書給育有6個月~18個月幼兒的家庭,以推廣此活動。設籍在有辦理此活動的鄉鎮市,就能依照該地區圖書館的領取辦法,免費獲得閱讀起步走的禮袋。一個禮袋內含兩本適合0~3歲幼兒啟蒙閱讀的書籍,一本是觸摸書、一本是遊戲書,以及一本寶寶愛看書手冊,提供父母了解使用的方法,並列出40本適合0~3歲幼童的書單提供家長參考。由於0~3歲是一個特別的階段,幼兒發展與改變非常快速且明顯,在身體動作與語言上的發展更是一個關鍵性的發展歷程。所以在書單內的40本書,並非隨意挑選,必須遵照五個階段的分類,以階段性的方式提供孩子閱讀,讓幼兒得到適當學習的機會。

這個活動正在持續推廣當中,各地區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場關於啟蒙閱讀的講座,而活動的成效也相當顯著。涂妙如副教授表示,拿到此禮袋並且適當運用的家庭,孩子會較願意將閱讀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家長會比較願意與孩子共讀繪本,且家長在講故事時也比較不會有生疏的感覺,並會將書籍視為送給孩子的禮物。「Book start閱讀起步走」在台灣的專屬Logo為2隻台灣獼猴!在有配合此活動的地方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喔!若想了解40本由專家推薦並規劃的「寶寶閱讀書單」,可查詢信誼基金會Book start閱讀起步走網站(http://www.bookstart.org.tw/index.html)。


涂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仁大學輔幼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系主任
弘光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弘光科技大學台中縣海線社區保母系統主任
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專任副教授

嬰幼兒的視力發展

【採訪撰文/林嬪嬙;諮詢/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 顏敏芳;圖片提供/艾比光學】

分齡+階段分析
新生兒兩眼茫茫,5~6歲視力才能達0.7~1.0

剛出生的寶寶由於視網膜黃斑部發育還未完成,所以視力很不好,只能夠感覺到明暗,而且也只能看到很貼近眼前的事物,要等到黃斑部發育完成,視力才會建立起來。
1歲的寶寶,視力大概只有0.2,3歲時也只達到0.5~0.8。視力發展主要和腦部的視神經發育有關,眼球只不過是接收光線以及呈像的工具罷了,也因此,視力的發展要發育完成,必須等大腦的視覺中樞發育成熟,寶寶大約在出生六個月時,眼球的大小為成人的2/3。5、6歲時就大致定型,視力才能達到0.8~1.0的目標。

嬰幼兒遠視,7歲恢復正常
此外,新生兒因為眼軸較短,所以有會有不同程度的遠視,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一般很少超過3~4個屈光度,這是因為新生兒的水晶體接近球形,同時角膜的曲度較大,睫狀肌力量也較強,所以屈光能力比成人強。父母不需特別擔心,隨著寶寶眼球的不斷發育,遠視自然會逐漸減少,通常到七歲左右,度數就會接近正視眼,也就是沒有近視或遠視。

各階段寶寶視力發展狀況
小寶寶沒辦法自我表達出視力好與壞,所以視力的評估其實可靠性並不高,醫師建議三歲以下的嬰幼兒,父母最好在每個階段以客觀的觀察,初步判斷寶寶的反應是否有異常或延遲的現象。從0~6歲,寶寶視力發育會有以下的表現:

出生0~1個月寶寶
*剛出生的寶寶視力很差,只有光感,也只能聚焦在眼前20~30公分的東西,周遭的事物對他而言是一片朦朧。
*眼球呈不協調而無目的的運動。
*此階段對顏色還未有感覺
*對光線、形象簡單、黑白分明、會動的東西有一些反應;對強光會有閉眼反應,用光刺激,會有直接及間接的瞳孔反應,不過反應比較慢。

出生滿2個月寶寶
*寶寶眼睛已可以隨著移動的物體而運動,並開始學習協調眼球運動。
*容易引起會聚反射,也就是將東西拿近,引起兩眼向內聚。
*開始有立體感,兩眼一起看的時候,會有遠近和深度的感覺。
*出現保護性的眨眼反射。

出生滿4個月寶寶
*視網膜黃斑部中心凹的發育大致完成,眼睛已能夠分辨眼前物體的形狀以及鮮艷的顏色。
*眼手協調開始,能看自己的手,有時候也會用手觸摸所看見的物體。
*能穩定的注視目標,眼睛可隨著小玩具移動,頭也會隨之移動。
*媽咪可以拿著顏色鮮艷的玩具,左右慢慢移動,讓寶寶眼睛也跟著移轉。
注意!
如果視力發展有障礙,不能穩定地注視,會出現眼球震顫。

出生滿6個月寶寶
*眼外肌開始出現協同作用,能正確的控制眼球運動;兩眼可以比較長時間的注視一個物體。
*能夠在較遠距離看到較小的目標。
*眼睛有調節作用,物體靠近眼睛時會有眼球內聚及縮瞳反應。
*眼手協調也更加熟練,可以靠近及抓住物品,或將東西放入口中。
*眼睛與身體開始協調,開始學習控制身體在空間的運動。
注意!
六個月以上寶寶如果有斜視問題,必須及早矯正,並定期追蹤檢查,以免影響雙眼視覺的發育。

出生滿8個月寶寶
*已經能夠伸手拿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有穩定的固視。
*開始學爬,眼和身體的協調有進一步發展;並且會判斷距離,設定目標後,會移動去拿取。
*已經明瞭自己與其他東西的位置,也知道大小、形狀和位置的不同。

出生滿1歲寶寶
*兩眼可同時對準目標,也能調整自己的姿勢,以便看清楚想看的東西;手眼協調也較順利。
*眼、手、身體的協調可以讓寶寶正確的接和丟東西;視力與微細運動能夠協調,可以處理更小的物品,也會用手指餵食。
*開始走路時,可用眼睛去指揮協調身體的肌肉群,指揮整個身體的運動。

出生滿2歲寶寶
*走路時可以躲開障礙物。
*已經有深度的知覺,能區分遠處與近處的東西。
*視線跟得上快速移動的東西。

出生滿3歲寶寶
*視覺比較敏銳,喜歡觀察。
*會藉由眼睛來引導手的動作,眼手協調更好。

出生滿4歲寶寶
*喜歡翻閱圖畫書,能學習辨別圖案的方向。
注意!
寶寶3~4歲時,應該開始接受視力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視力異常,並及時治療。

出生滿6歲寶寶
視力約為1.0,為正常成人的視力。
注意!
孩子在6歲以前,是弱視矯正的關鍵時機。

寶寶3歲開始接受視力檢查
視力發展異常必須及早篩檢,若等到上小學才發現,往往會錯過矯正的黃金期,醫師建議寶寶3歲時,父母應該帶到眼科接受第一次的視力檢查,如果檢查結果正常,後續可以每半年到一年做1次檢查,若發現有異常,必須積極進行矯正治療。

現在小朋友不像以前有頻繁的戶外活動和較大的空間,現代家庭空間小,父母時間有限,所以看電視、玩電腦,幾乎成為小朋友重要的一項娛樂,所以近視比例逐年升高,年紀也不斷降低,甚至還未上學就已成四眼田雞。

父母要特別注意,當3歲孩童的最佳矯正視力(非裸視)小於0.5、4歲孩童的最佳矯正視力(非裸視)小於0.6、5歲孩童的最佳矯正視力(非裸視)小於0.7或6歲孩童的最佳矯正視力(非裸視)小於0.8時,應注意可能有弱視的問題。

護眼必須從出生開始
家長除了定期讓孩子接受視力檢查之外,更要重視視力的保健以預防近視提早發生,孩子的視力保健要從出生後就開始,以下幾個原則可以給父母們參考:

1.多從事戶外活動,接近大自然。

2.飲食要均衡,嬰幼兒主要從母乳或牛奶獲得營養,開始吃副食品時,必須讓寶寶有均衡的營養攝取,多吃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以得到足夠的護眼營養素,並且有充分的休息、適當的運動,達到保健的目的,不需特別額外補充葉黃素或魚油。

3.只要戴得住眼鏡,其實小小孩最好也能配戴太陽眼鏡,並且避免在紫外線最強的中午外出,以免眼睛受紫外線傷害。

4.對於弱視的小朋友須配合醫囑配戴眼鏡或遮眼治療、弱視訓練。

視力發展會影響寶寶的專注力與學習力,家長不可輕忽,多注意、多觀察,並建立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避免長時間閱讀、看電視、電腦,多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才能呵護寶寶的靈魂之窗,以免錯過黃金時期,無法矯治。

Check-看書姿勢&光線:
‧ 離書本很近,或者趴著看書,會造成睫狀肌處於緊繃狀態(看近的東西時睫狀肌會讓水晶體變厚,如此才可對焦),時間久了就容易失去調節功能,也就產生了近視,也容易造成頭痛。
‧ 躺著看書時,光線很容易不足,眼睛會不自主地用力閱讀,也就容易造成近視。
‧ 桌椅的高度方面,如果與孩子身形比例相差太多時,也會引起孩子閱讀距離過近的問題。最好從小就要養成離書本35公分的閱讀距離,如果是看電腦則需離得更遠一些。
‧ 書本文字字體要夠大,印刷也需清晰。光線方面不要只開一盞燈,上方的大燈也需打開喔!


顏敏芳
現職: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眼科主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前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Check!寶寶少「鈣」了嗎?

【採訪撰文/巫曉嵐;諮詢/馬階紀念醫院營養師 李依倫】
Baby Check:寶寶是否缺「鈣」?
請根據以下選項,對應寶貝的身體狀況、生活行為及飲食習慣,如有符合者請勾選。
□ 1.牙齒生長速度較同齡小孩明顯偏慢,牙齒形狀細小缺乏光澤。
□ 2.按壓顱骨時與按壓乒乓球的感覺相似。
□ 3.肋骨有軟化的跡象,按壓時會出現小坑,或觸摸時有如串珠般的軟組織增生現象。
□ 4.1歲過後囪門仍未閉合,或有前額高突的「方顱」症狀。
□ 5.睡眠時頭部經常出現如豌豆大小的大汗珠。
□ 6.夜間經常無故驚醒,甚至啼哭不止,或出現抽筋現象。
□ 7.容易煩躁,對周圍環境興趣不高。
□ 8.平時曬太陽的機會非常少。
□ 9.喝奶量不足,或極少食用乳品類食物。
□ 10.飲食不均衡,有嚴重偏食習慣。

說明:

以上為鈣質攝取不足常見的症狀,若您家寶貝符合5則以上的選項,可能是缺鈣的徵兆,若有疑慮可進一步就醫檢驗體內鈣含量,如:膳食鈣測定、血清鈣測定、尿鈣測定以及骨質密度測定。
頭好壯壯,非“鈣”不可!
老一輩有句話說:「一眠大一吋」,嬰兒期是一生當中發育最快速的時期,大部分寶寶在初生前6個月能長高10公分左右,而幫助寶寶快速成長的重要營養素之一便是鈣質。

人體的骨骼與牙齒99%由鈣所組成,除此之外鈣質還能調節身體機能、協調血液凝固,對於心臟及神經系統能發揮安定作用,當寶寶缺鈣時會影響各方面生長狀況,並引發其他疾病,因此鈣質攝取對於寶寶來說格外重要!

鈣質需求大不同
馬偕醫院李依倫營養師提醒家長,不同月齡的寶寶對於鈣質的需求量不同,越大的寶寶對於鈣質的需求量越高,家長應隨著寶寶的成長逐漸補充其鈣質攝取。

《寶寶每日鈣質攝取建議》/by行政院衛生署
月/年齡 鈣質攝取量/日
0~2個月 200mg
3~5個月 300mg
6~11個月 400mg
1~3歲 500mg
4~6歲 600mg

缺鈣症狀檢視
˙初期缺鈣>>
1. 不論室溫高低,入睡以後頭部會出現明顯的大汗珠,有些寶寶因為大量出汗不舒服而不斷摩蹭枕頭,久而久之後腦杓與枕頭接觸的位置毛髮量稀少,稱為「枕禿」。
2. 可能出現生長遲緩的問題,例如:牙齒生長速度較慢、身高與骨骼發育不盡理想。
3. 精神顯得煩躁,對周圍的事物較不感興趣,好奇心低落;睡眠品質不佳,經常在睡眠中無故驚醒。

˙嚴重缺鈣>>
1. 因骨質軟化,站立時下肢無力支撐身體重量,因而產生「X型腿」或「O型腿」,甚至容易發生骨折。
2. 1歲之後囪門仍未閉合,或有額頭向左右突出,頭頂平坦成方形的「方顱」症狀。
3. 全身肌肉、肌腱呈現鬆弛狀態,若腹壁肌肉、腸壁肌肉鬆弛,容易在腸腔內留滯氣體,使腹部脹大如同青蛙肚;如果脊柱的肌腱鬆弛,會出現駝背症狀。
4. 嚴重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鈣質異常流失,按壓肋骨時,會出現小坑,或觸摸肋軟骨交接處有串珠般軟組織增生的現象,佝僂病也是因維生素D缺乏導致骨骼內鈣、磷不足所致。
5. 有各方面生長遲緩的現象,甚至智力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天天補鈣為何還缺鈣?
許多家長很重視寶寶的鈣質攝取,平時積極烹調高鈣飲食或是額外補給鈣質營養食品,卻依然擔心寶貝的鈣質攝取不足,李依倫營養師解釋道,鈣質攝取量多不代表身體對鈣質利用率高,適當提高鈣質吸收利用率,才能幫助身體有效利用所攝取的鈣營養素。

補鈣6大關鍵
1. 大多數家長習慣利用排骨高湯、魚骨高湯增加寶貝的鈣質攝取量,如果直接熬煮恐怕鈣質溶出量不高,可在烹調過程中添加少許醋,以小火悶煮,有助於增加高湯中的鈣含量。
2. 部分含有草酸的蔬菜,如:菠菜、莧菜、毛豆、萵苣、秋葵、洋蔥,會於腸胃道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排出,影響體內鈣質的吸收,建議烹調這類食物前可經過一道汆燙手續,以除去其中的草酸。
3. 過量攝取高磷食物會影響體內鈣磷比,造成鈣質的流失,平時應減少減少碳酸飲料、市售含糖飲料及加工食品之攝取。
4. 高鹽、高油脂、高蛋白食物會增加鈣的排出,速食、洋芋片餅乾…等食物不建議過量攝取。
5. 膳食纖維雖然可提供諸多助益,但攝取過多時也會降低鈣的吸收,因此不鼓勵寶寶大量進食粗糧。
6. 適量補充奶製品有助於增加體內含鈣量,但並非所有含「奶」字的食品皆可提供鈣質,例如:奶精、奶球並非天然乳品來源,即使大量攝取也無法補充所需鈣質,反而會因為反式脂肪過量攝取破壞健康!

鈣的好朋友:維生素D、磷、鎂
除了補鈣之外,也要適當增加維生素D攝取,並留意磷、鎂與鈣的組成比例,才能建構最完美的生長支架。
˙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的重要營養素
當維生素D缺乏會削弱身體對鈣的吸收以及鈣在骨骼中的沈積,進而影響骨骼發育以及其他生長問題,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使身體合成維生素D,適當照射陽光是最安全的維生素D攝入方式。
如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營養品,須經專業醫藥人員指示,過量服用維生素D可能出現中毒症狀,不可不慎!

˙磷—過量時影響鈣利用率
當體內鈣磷比為2:1時,可提高身體對鈣質吸收率,然而許多幼童因飲食偏差,導致鈣磷比提高,嚴重影響體內鈣質吸收,使生長發育拉警報。

˙鎂—幫助骨礦質結晶的形成
補鈣時別忘了適量增加鎂攝取量,建議平時多選用全穀類、堅果、黃豆、瘦肉、綠葉蔬菜等鎂含量豐富的食物。

不同年齡寶寶的補鈣方針
有些媽咪非常擔心寶寶缺鈣,從懷孕期便努力補鈣,李依倫營養師說明,依目前國人營養攝取情況來看,初生寶寶若有充足餵食母奶或配方奶,不容易出現缺鈣問題,等到餵食副食品之後可適量增加食物中的鈣質比例,食補才是最好的鈣質補充方式!

哺乳階段—從母奶或配方奶中攝取鈣質
不論母奶或配方奶都有豐沛的鈣質來源,尤其母乳是天然補鈣劑,鈣磷比最適合寶寶吸收,哺乳期的媽咪可適當提高飲食中的鈣質攝取,增加母乳內的含鈣量,等於間接為寶寶補鈣,且能避免媽咪骨鈣的流失。

副食品階段—從鈣含量豐富食物增加鈣質攝取
奶製品是目前公認食物中增加鈣質攝取最佳來源,李依倫營養師建議,即使已開始餵食副食品,仍然要持續提供寶寶奶類攝取;此外,豆製品、牡蠣、蝦米、帶骨魚類、黑芝麻當中都能攝取到豐富鈣質,家長應該幫寶寶培養均衡飲食的好習慣!

打造寶寶高鈣飲食計劃
從天然食物當中即可獲取充足的鈣質所需,因為家長必須格外注意寶寶每日飲食,最好的方式就是均衡食用各類食物,藉此維持適當的鈣含量與比例。

《含鈣量豐富食物一覽表》
乳類與乳製品 母奶、牛奶、羊奶、乳酪、優酪乳
豆類與豆製品 豆干、豆皮、豆腐、豆漿、黃豆
魚肉蛋類 小魚干、吻仔魚、蝦米、蝦皮、牡蠣、雞蛋、鴨蛋、鵪鶉蛋
蔬菜 芥菜、芥蘭、豆芽、芹菜、油菜、小白菜
全穀根莖類 麥粉、麥片、麥芽飲品、燕麥
堅果種子類 黑芝麻、黑芝麻粉、芝麻糊、愛玉子

寶寶高鈣副食品
李依倫營養師經常鼓勵家長自行烹調高鈣食物幫助寶寶獲取足量鈣質,西谷米鮮奶、鮮果優酪、黑芝麻麥片…等食物,既營養又美味,很適合做為幼兒副食品或兒童健康點心。

鈣不亂補!科學補鈣才健康
李依倫營養師提醒家長,從均衡的日常飲食即可提供寶寶足夠的鈣質所需,盲目補鈣反而可能造成身體負擔,甚至引發其他病症,如:便祕、高鈣血症、軟組織鈣化,若想幫寶寶額外補充鈣營養品,最好多諮詢專業人員的意見,根據寶寶的體質及飲食狀況給予最適切的補鈣方案。

聰明選鈣
市面上補鈣營養品琳瑯滿目,有鈣片﹑鈣粉、鈣膠囊,成份更是五花八門,家長在選購前應認清產品標示,並認明衛署合格字樣,避免買到來路不明的產品。
5種常見鈣劑
1. 碳酸鈣:含鈣量高,副作用小,價格便宜,是最廣泛的鈣劑,但因溶解度及吸收率較低,不適合寶寶服用。
2. 乳酸鈣:溶解率高但含鈣量低,製成片劑後含量更低,需大量服用方可達到鈣質需求,不適合寶寶服用。
3. 磷酸氨鈣:日本常用的補鈣品種,含鈣量與價格屬中等,但因溶解率和吸收率較低,加上含磷量高,因此不建議給寶寶服用。
4. 枸櫞酸鈣:屬於水溶性鈣劑,身體利用率較高,且不須經由胃酸分解吸收,很適合老年人與兒童服用。
5. 活性鈣:生物鈣(貝類)經高溫煅燒而成的鈣混合物,鈣含量高,但因屬於強鹼性水溶液,對胃腸刺激較大,建議與食物一同服用。

正確補鈣
鈣營養品雖說可以補充體內缺乏的鈣質,但補錯時間會抑制反應作用,最好在建議時間內服用,以達到最佳的補鈣效果。

˙兩餐之間服用,少量多次補充
當人體攝入鈣低於50mg時,鈣的吸收率可大大提升,建議家長可在兩餐之間(餐後1-2小時)給寶寶服用鈣劑,最好是採取少量多次的補充方式,並拉長每次補鈣的時間,即可獲得最好的補鈣效果。

˙不與食物混餵,保持鈣吸收率
有些家長習慣將鈣劑混合在食物中餵食,這麼做可能會導致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與鈣結合,因而妨礙鈣被吸收,特別是奶類、油脂類以及蔬菜類都不適合與鈣劑混餵。

2011年9月19日

一生受用的6大能力~從零歲開始

如果妳以為只要讓寶寶吃得飽、睡得好,就算是照顧好襁褓中的嬰兒,那可就錯了!許多一生受用的能力,從零歲開始,就已從你和寶寶的互動方式中決定!


文/伍偉婷;採訪諮詢/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執行長葛惠 
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是父母的基本任務,但除此之外,寶寶的人格卻也從此時就受到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不要認為寶寶還不會說話,何需談教養,事實上,寶寶能完全感受到父母的行為語言所透露出的訊息,因此,要培養一生受用的能力,從零歲就開始!
能力1. 閱讀習慣
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執行長葛惠表示,閱讀是溝通和尋求資訊的重要來源,更是拓展視野和生活經驗的管道。葛惠進一步指出,閱讀對孩子而言,不僅是吸取知識,更是認識世界、學習自理能力的絕佳方式。像是從繪本中,可以看到金色頭髮的西方人,寶寶會知道世界還有其他不同的人種;就學習自理能力而言,從包尿布到坐馬桶,需要一定的學習過程,若從繪本上看到示範,也會有增強此項行為的作用,這就是寶寶看繪本的重要功能之一。
此外,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更具有親子互動的意義。葛惠表示,許多父母用電視養孩子,但她實在不建議讓三歲前的孩子看電視,因電視的聲光效果會讓寶寶從小習慣快速的聲光變化,並且只是單方面的接收,缺乏動腦思考;藉由親子共讀,才有討論、思考的機會,因此,從零歲開始,就要讓寶寶習慣閱讀。
從玩書開始每個年齡階段的寶寶適合的書籍都有所不同,葛惠表示,閱讀其實是從「玩書」開始。零歲寶寶對於顏色對比大的圖案色塊有很大的興趣,不妨先從這一類的繪本開始,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另外,許多1歲內的繪本也會在材質上做不同的設計,許多布書就是專為零歲孩子設計,讓他們接觸各種不同材質的布料,對寶寶而言,在接觸的過程就是在玩書,漸漸的再加入各種有圖片簡單劇情的繪本,讓孩子從小習慣閱讀。
葛惠表示,最好都?三歲前的寶寶選擇具真實圖案的繪本,讓孩子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有具體認識;三歲後,開始逐漸有了想像能力,才能在具象的認知基礎中發揮想像力。
不要讓說故事流於教訓
有些媽媽講故事時,會無意地開始教訓孩子,像是「你看這裡面的小孩這麼乖,你都不會」,如此在唸故事書的過程加入評斷,會讓孩子對於閱讀有不好的印象,便不想和媽媽一起閱讀。葛惠建議父母,共讀時應用正面的方式,加強孩子正向行為的觀念,像是「哇~你看他好棒,自己把飯吃完了呢!」
能力2. 尊重他人
@內:尊重是一種與人互動的習慣,若是孩子從小受到尊重,那麼便會自然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葛惠表示,有尊重人的能力才懂得自重。許多父母認為,襁褓中的嬰兒,沒有語言也沒有行為能力,何來「尊重」的觀念,事實上,即使只是零歲的寶寶,都可以從他人對待他的方式感受到尊重。像是換尿布時,若媽媽只是一昧的趕時間,發現寶寶因為尿布濕了而哭泣,便連忙抓起寶寶粗魯的換起尿布,寶寶會感到不舒服,沒有事先告知,這就是最顯而易見的不尊重。
事先預告就是尊重讓孩子學會尊重,最重要的就是「身教」。將每天要進行的事情,先和孩子預告就是一種尊重,葛惠表示,告知寶寶下一步要做什麼或是未來幾天的計畫,不僅可讓他們有心理準備,也會讓他們有備受尊重的感覺,而不是將寶寶視為一個附屬品,媽咪走到哪,寶寶就像個物品似的被帶到哪。將時光撥快些,想像孩子進入小學,要和同學出去玩,卻不會做到先告知討論,是否也是因為自己過去都不先告知孩子,所形成的影響呢?
有時家長也會犯個錯誤,就是一切「以客為尊」。當有其他小客人來家裡時,寶寶的玩具被搶走了,媽媽表示「他是客人,要讓給他」,其實這也是讓寶寶不被尊重的錯誤做法,若小客人是用搶的,媽咪應該請小客人尊重自己的孩子。因此,從小開始,從口語上的告知與回應,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告知孩子,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尊重。
能力3. 豐富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看似抽象,但卻是累積寶寶無形資產的重要管道。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需拓展生活經驗,但就多元智能的概念來看,豐富的生活經驗就是最重要的學習基礎。像是以多元智能中的邏輯思考能力為例,邏輯思考需經由觀察以刺激腦部運轉,當父母帶孩子到公園玩耍時,碰到不一樣的人或是不同的景物,就可刺激寶寶的思考,會激發出許多「為什麼」,這就是累積豐富生活經驗的重要意義。
當個不怕累的父母
許多父母為了圖方便,周末假日老是帶著寶寶往百貨公司跑,葛惠表示,雖然百貨公司有許多不同的物質可以觀察,但卻僅有物質層面的意義,長久累積下來,容易在無形中提升孩子的物欲。
而家中附近的公園就是最好拓展生活經驗的地方,在公園中遇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景物,都應該帶著孩子一一探索、面對,激發孩子的想像與問問題的能力,再帶著孩子一起尋求答案。葛惠表示,有生活經驗就會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千萬不要老是和寶寶宅在家裡,當個不怕累的父母吧!

能力4. 勇於探索探索與拓展生活經驗可說是同步發生的能力,在累積豐富生活經驗的同時,寶寶便不斷地在探索。葛惠表示,探索是孩子學習的方式,在探索的過程中,滿足了視覺、聽覺和觸覺,並藉由這些感官刺激腦神經細胞,因此,探索行為豐富的孩子,思考模式也會較為活絡,未來會是輕鬆的學習者,也因為有探索的習慣,能有自行衍生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予寶寶方向
「探索」不代表沒有限制的讓孩子四處玩耍,父母還是要留意最基本的安全問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探索,給予孩子方向。像是帶著孩子出門時,看到孩子眼睛看著葉子,就可以延伸孩子的探索,帶著孩子一起觀察這片葉子,並藉由問題引發孩子思考,若是探索性不高或較為膽小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當寶寶自己觀察或發現不同的地方,不妨多給予鼓勵和稱讚,增強他的探索行為。
能力5. 愛人的能力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愛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感受到被愛便能發自內心的去愛人。葛惠表示,被愛與愛人的意義極其重要,信任就是愛,若從小沒有獲得被愛的感受,便難以建立信任關係,與最親密的家人都無法信任,便很難信任別人,更可能影響將來的家庭生活,形成惡性循環。而有些父母,誤以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最直接的愛,但這卻容易將孩子的價值觀導向物欲的滿足,而非心靈上的充實。
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讓寶寶有愛人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讓他感受到「被愛」。葛惠老師表示,「依附關係」便是其中的重要關鍵,主要照顧者和寶寶如果能發展出正向的互動關係,就可稱為良好的依附。當寶寶信任主要照顧者,能從主要照顧者身上建立自信,因而能四處探索,但在探索遇到困難時,會尋求主要照顧者的安慰,也能從主要照顧上得到滿足。葛惠表示,建立依附關係時最重要的就是觸覺,在寶寶還小時,就要多給予擁抱、按摩,讓寶寶感受到被安撫、被愛,並且盡速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
台北市政府提出的「親子333口號」就是建立愛人能力的重要來源──親子間每天要有30秒鐘的擁抱、30分鐘的傾聽以及至少30分鐘的親子共處。葛惠表示,愛人的能力是經由體驗而來的,而非教導出來的,因此,父母要多讓寶寶感動,讓他感覺到被愛。等孩子大些,三、四歲時,甚至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與簡單的志工工作,讓孩子幫忙做些簡單的事情,讓他們對於自己有自信,學會助人,就是愛人的重要力量。
能力6. 自信
適度的自信會有較正面的自我概念,也能在這樣的基礎下,拓展人際關係和發揮自我能力。因此,不難發現缺乏自信的人,總是畏畏縮縮、不敢承擔。
多鼓勵並製造成功經驗
寶寶出生後,每個行為動作都是學習,因此,父母在發現寶寶學會坐、爬、站後,都要給寶寶鼓勵和稱讚。
而葛惠表示,有些孩子的個性較膽小,父母也須替他製造成功的經驗,更必須仔細觀察,當你發現孩子有能力只是缺乏自信嘗試時,就要讓孩子了解自己會在他的身邊給予支持,當他勇敢的跨出第一步並且成功後,一定要給予鼓勵,這便是製造成功經驗,使孩子獲得自信最簡單的方式。
不與他人比較:許多父母會不自覺地將孩子和其他同年齡的寶寶「比較」,不論是比較走路或是吃飯的能力,而這些比較往往容易挫敗孩子的自信。葛惠表示,千萬不要以為寶寶聽不懂,其實他們能從大人的語氣和行為中獲得資訊,若是父母的語氣偏向負面,像是「哎唷~你們家的怎麼這麼厲害,我們家這個到現在還什麼都不會」,孩子便會建構負面的自己,認為自己就是比人差,因而失去自信,因此,葛惠表示,要讓孩子擁有自信,跟自己比較就好,與他人比較就是犯了大忌!

~原文刊載於2010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滿地爬的BB更聰明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年輕的父母,不讓孩子在地上練習爬行,甯可自己抱着,生怕孩子爬行時弄髒手足或傷及身體。其實,隻要細心照看,讓孩子多練練爬行是大有益處的。

  每個孩子呱呱墜地時都隻能持仰卧的體位,從最初“受制于人”到後來獨立行走,中間必定經過“爬”這一不可缺少的環節,而且多數孩子喜愛爬,即使到了已經可以直立走路時,仍不忘情 
于爬。

  對嬰幼兒來說,爬是一種極好的全身運動,因爲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頭頸擡起,胸腹離地,用肢體支撐身體的重量,這就鍛煉了胸腰腹背與四肢的肌肉,并可促進骨骼的生長,爲日後直立行走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此外,爬行對孩子來說是一項較劇烈的活動,消耗能量較大。據測定,爬行時要比坐着多消耗一倍的能量,比躺着多消耗兩倍的能量。

  爬行對孩子心理的發展與智力潛能的開發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當孩子在襁褓中時,視聽範圍略有擴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多,而當孩子在爬行時,姿态由靜到動,範圍由點到面,思維、語言與想象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與提高。美國費城某研究所的調查表明,爬行可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開發兒童的智力潛能,對加強大腦控制眼、手或腳協調的神經發育有極大的益處。此外,有的研究人員通過同齡嬰兒的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動作靈活、敏捷、情緒愉快、求知欲高、充滿活力,而爬得少或不會爬的BB,往往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

5句話,讓你做個成功母親

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對待孩子媽媽們總是告誡要充滿愛心、耐心並時刻保持冷靜。可是,小調皮們卻總有讓媽媽頭疼的時候,怎麼辦?現在教您5句話,讓你做個成功的母親!

1、“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裏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5分鐘之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員警”——她能很清楚地瞭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烈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惟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幫助孩子更好地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洩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情——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稚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裏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可以這樣說。說得好象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你滿意的惟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霜淇淋,那我也可以吃。”“他可以,所以我也可以。”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並不意味著樓裏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

教孩子學習分享,國外媽媽的方法


瑪麗-貝斯-瑞道爾:嘗試交換的方法 我們發現進行玩具「交易」是鼓勵孩子們與人分享的好方法,特別是這樣規定:孩子們必須向另一個孩子(而不是另一個孩子的爸爸媽媽)借他們想要的玩具。

我們家的一個2歲和一個4歲的孩子就常常和附近的孩子們這樣做。

這樣的話玩具的小主人就會有一種控制意識,而且他們知道他們的決定是算數的。

借玩具的孩子也知道為了能借到東西,他們必須拿出什麼東西作為交換。

到了要把玩具交換回來的時候,孩子們(而不是家長們)會負責保證每個人的東西都歸還回去。 

維吉-特萊浦:「ABC時間」的方法 為了教會我那2個孩子學會輪流玩一樣東西,我想出了「ABC時間」的方法。每個孩子可以蕩鞦韆或者玩玩具的時間是整支ABC歌曲的時間。

孩子們知道歌曲結束的時候,就輪到另一個孩子了。

大孩子會高興地大聲唱著ABC的歌曲,而小傢伙則一起哼唱,而且歌曲結束的時候,兩個孩子會高高興興地讓出自己玩的東西。 

凱瑞-尼曼:奶牛定時器   我有兩個孩子,一般情況下他們都能夠好好的在一起玩。

如果孩子要玩同一樣東西,我就會告訴他們去拿「奶牛」——一個奶牛形狀的定時器,它的功能是一到時間就會「哞哞」地叫。

兩個孩子都知道如果還沒有輪到她,自己就要玩別的,直到奶牛「哞哞」叫了才輪到他了。

我們發現用這個奶牛定時器讓孩子輪流玩通常非常有效。 

詹尼弗-達斯特:好好商量 2歲半的兒子現在正是到了那種什麼都是「我的」的階段。

為了鼓勵兒子和別人分享,我們問他是不是能把他的玩具或者小毯子借給還是嬰兒的小妹妹一會兒。

我們向他指出小妹妹有多喜歡他,而且我們會告訴他小妹妹只借一會兒。

我們從不強迫兒子放棄他自己的東西,但是如果這樣好好地和孩子商量,我們也從不需要強迫兒子這麼做:兒子自己決定分享他自己的東西。

值得期待的是,兒子也能有這種慷慨大方的意識和別的孩子一起玩。 

詹尼弗-弗:分享的方法

女兒快1歲半了,在她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會注意觀察女兒,如果她對別的孩子做了什麼不公平的事我就會進行干涉。

比如,如果她從其他剛學步的孩子那裡搶玩具,我就會對這種情況注意,把玩具還給那個孩子,而且我會向女兒解釋玩具被別人搶走的孩子會非常傷心。

另外,我知道讓孩子看到媽媽把玩具給另一個孩子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試著找點什麼讓孩子興奮的東西來代替還回去的玩具。

對剛學步的孩子來說,和別人分享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有爸爸媽媽的一點幫助,孩子還是可以學會與人分享的。 

瑞尼-卡德納:堅持不懈 2歲的孩子如何和別人分享東西?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孩子這麼做,而且要堅持不懈。

無論什麼時候孩子說「我的書,」我都會這樣回答,「是的,但是你願意和我分享嗎?」我還學會讓兒子玩他8個月大的小弟弟的玩具——但是我會首先告訴他,「這是查理的,但是他願意和你分享。」這種方式讓兒子明白了分享是雙方的事情。 

寶寶為何睡眠不安


小兒失眠為哪般
俗話說: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著。可令洋洋媽納悶的是:自己三歲半的寶寶近來也飽受失眠的折磨。兒子不僅睡眠時間明顯減少,有時半夜醒來後要吵鬧很長時間,直到精疲力竭才能重新入睡。她先帶著寶寶到醫院做了相關檢查,排除了疾病和微量元素缺乏。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寶寶失眠的呢? 醫生釋疑 嬰幼兒失眠的原因一般是飢餓、過飽、不舒適、睡前過於興奮、生活不規律、環境改變或嘈雜、與親密的撫養者分離。有的孩子失眠幾次後就形成了條件反射,一到上床睡覺時就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 
輕度失眠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除了疾病因素,絕大多數3~6歲的孩子入睡困難是由於精力旺盛。孩子們喜歡在寬敞的場所跑跳追逐,以促進生長發育和消耗旺盛的精力。孩子們消耗了體力,才能轉入睏倦和睡眠狀態,才能睡得著、睡得香。可是很多家長一味擔心孩子會磕磕碰碰和傳染疾病,於是經常把孩子關在家裡。這就限制了他們的活動。活動少,孩子的精力得不到消耗,晚上就會遲遲不能入睡。洋洋失眠的原因就屬於這一類。由於他家三代單傳,又一直是爺爺奶奶帶,恨不得每天都讓他待在高層公寓裡。有的孩子在睡前看了容易興奮的電視節目或聽了容易使他們興奮的故事,或是睡前做了讓他感覺緊張的遊戲,以致孩子難以入睡。還有的孩子是因為缺乏適宜的睡眠環境,比如室內燈光過強;孩子上床後,家長們仍然在屋裡幹活、說話等。 
經常入睡困難,即習慣性失眠。這往往是沒有養成規律睡眠的習慣所造成的。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逐漸養成孩子規律睡眠的習慣,而不要對孩子的睡眠時間做硬性規定。有時越是強迫孩子睡覺,越是適得其反。 給您幾招 孩子發生失眠現象,除了盡快消除飢餓、過飽、環境嘈雜等不良因素,家長還應在睡前用熱水讓孩子洗臉、泡腳,給他講輕鬆愉快的故事或聽輕鬆的音樂,盡量讓他在睡前半小時內安靜下來,以幫助孩子入睡。嬰兒晚上睡不安的原因很多,往往與睡眠條件不好引起不適或身體有病有關,也有可能是缺鈣的表現。其他原因如飢餓、被子蓋得太多、尿布濕了或尿褲太緊等;幼兒睡眠不好也可與睡前過度興奮或緊張、日常生活的變化,如出門、睡不定時、搬新屋有新的保姆和陌生人來有關;例如老的保姆走了會引起嬰兒晚上睡眠不安。經常更換撫養人也使孩子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明顯升高白天睡的太多也可影響晚上的睡眠。調查發現父親的情緒也是兒童睡眠障礙的重要影響因素,情緒易激動,平時家長嬌慣的兒童更容易發生睡眠障礙,調處表明平時脾氣暴躁經常無端發火的兒童,其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是溫順、聽話孩子的1.73倍,原因是這些兒童神經系統興奮性較高,晚上睡眠差,早晨不易喚醒的兒童相對神經系統成熟較晚更易出現睡眠障礙。
此外小兒的內在因素對睡眠也有影響:大腦神經發育尚未成熟。孩子生理上尚未建立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寶寶生物時鐘日夜規律的調整,要倚賴寶寶生理成熟度的配合。  兒童天生的氣質,傾向過度敏感、無規律、反應強度高或低反應。不但要花長時間來建立自己生理時鐘的規律性,也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解除了引起睡眠不好的因素後,有時每隔2~3小時還會出現輕度哭鬧或煩躁不安時可採取輕拍或撫摸孩子,可使寶寶重新入睡。不要馬上又抱又哄,或給他餵奶和喝水,這樣會養成孩子夜間經常醒來的不良習慣。某些神經類型的正常小兒晚上睡眠很差,但只要吃、發育增長沒問題就不必太擔心。
此外,應安排個安靜、舒適的睡眠場所,室溫適宜、空氣清新、被褥厚薄合適、燈光可暗些;培育良好的睡覺習慣,睡前不過於興奮或做大運動量的運動,不宜訓斥孩子。每天晚上到9點就關燈,大家都睡覺或到另外的房間去活動,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睡。嬰兒最好側睡,尤其是吃飽後應向右側睡,俯臥易壓住口鼻影響呼吸,仰臥會因吐奶引起嗆咳。並逐漸讓這成為一個習慣,不輕易破壞這種習慣。晚上不要逗她玩,餵飽後就讓她自已入睡,哭也不要管,幾天後自然會形成習慣。
睡前給孩子適量進食一些食物會促進睡眠如牛奶以及一些富含碳酸化合物的食物,加強體育鍛煉,有利於兒童夜間深睡眠,專家建議,在晚上6點以前的固定時間安排鍛煉是孩子睡眠保健的一個良好措施。晚上的奶全部停掉。生長激素只是半夜熟睡中才分泌! 

照料寶寶睡覺的大「媽咪錯誤」 
怎樣讓寶寶睡好覺?這自然是媽咪們都很上心的事。因為他們知道,寶寶只有睡好了覺,才能精神飽滿、食慾好,才能健康快樂地長大。於是,極盡愛心地為寶寶營造一個甜美的睡巢。殊不知,有時卻會稀里糊塗地犯下了很多「媽咪錯誤」,請聽專家如何解析── 

媽咪錯誤一:長期讓寶寶睡軟床 
寶寶每天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因此,對寶寶疼愛備至的媽咪,會為寶寶準備一張十分柔軟的床,或是將小床鋪得軟軟的,以為只有睡在這樣的床上,寶寶才能充分放鬆全身的肌肉。不僅會睡得安穩、踏實、舒服,而且在天涼時也很暖和。然而,媽咪卻沒有想到,這樣做儘管使寶寶身體舒服了,卻對他們的生長發育極為不利。 首先,寶寶的骨骼還很軟,可塑性大,在軟床上仰臥時,便會增加脊柱的生理性彎曲度,使脊柱兩旁的韌帶和關節負擔過重,時間一久,不僅容易形成駝背或側突畸形,而且還可能造成腰部疼痛及不舒服感。資料表明,長時間睡在凹陷軟床上的寶寶,發生脊柱畸形的達60%以上,其次,過軟的床也容易使被子不知不覺地蒙上頭,這樣,被子裡的氧氣越來越少,而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寶寶會由於缺氧而出現噩夢、多夢,甚至驚叫起來,影響睡眠的深度,使大腦得不到充分地休息,因而醒來後精神不好,食慾不佳,從而影響生長發育。 
軟床不好,太硬的床也同樣不好。硬板床木質堅硬,不利於小寶寶全身肌肉的放鬆與休息,容易疲勞,影響寶寶睡眠。 正確做法 判別床的軟硬度適宜的原則是,寶寶仰臥時小屁股不會過於下陷。市場上出售的棕繃床,既柔軟又富有彈性,不僅可使寶寶在睡眠時放鬆肌肉,而且不會對身體的發育有影響,是寶寶較為理想的睡床。 如果寶寶使用的是硬板床,也不必緊張,可以在上面鋪上鬆軟的毛毯或褥子,彌補床面過硬的不足。一般以躺在床上臀部不下陷為適宜。

媽咪錯誤二:讓寶寶穿厚厚的衣服睡覺 
天涼時,有的媽咪會給愛踢被子的寶寶穿上毛衣、棉背心等厚實的衣服睡覺,怕著涼後會生病。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做法。因為寶寶穿太厚的衣服睡覺,會使全身的肌肉不能完全鬆弛,因而總是不能進入熟睡狀態,妨礙了生長激素的分泌。因為只有進入了熟睡狀態,寶寶的大腦才能分泌出更多的促進生長的荷爾蒙。除此,過多的衣服 會緊裹在寶寶身上,使呼吸及血液循環變得不通暢,心臟、肺及大血管就好似有被放在胸口的手臂壓迫一樣的感覺,寶寶會經常發生夜驚等現象,白天沒有精神。 正確做法 寶寶睡覺時,盡量要少穿衣服。通常,穿一件柔軟寬鬆的棉織物小內衣和一條小短褲即可。為了防止寶寶踢被子,首先不要讓他在白天玩得過於疲勞,睡前也不要讓寶寶的情緒太興奮或太恐懼;其次,給寶寶蓋的東西要輕薄而鬆散,並且還要隨著季節及時更換,因為寶寶的身體本身產熱較多,蓋得過厚不利於熱量散發,難免要踢被;如果寶寶是由於夜晚蟯蟲從肛門爬出而踢被,趕快請醫生做積極的治療。另外,採取了各種方法後寶寶還是總踢被,媽咪可把他放在一種像斗篷似的寬鬆睡袋中,既可保暖又不影響寶寶的身體放鬆。

媽咪錯誤三:讓寶寶和大人一起睡 
有的媽咪為了夜裡餵奶,換尿布方便,或擔心寶寶踢被子,就經常把寶寶摟在懷裡一起睡;天涼時,還喜歡把寶寶放在自己的被窩裡或放在兩個大人中間睡。這些做法固然方便了,但是對於寶寶的健康卻很有害。因為,媽咪摟著寶寶睡覺時,會和寶寶的頭部挨得比較近,而大人的肺活量要比寶寶大得多,因此,空氣中大量的氧被媽媽奪去了,媽咪呼出的二氧化碳則瀰漫在寶寶周圍,被寶寶吸入,使寶寶在缺氧狀態下睡眠,容易出現睡眠不安。而且,媽咪活動範圍較大,身上攜帶各種病菌的機會也多。大人的抵抗力較強,所以不一定會發病,當媽咪摟著寶寶睡覺時,很容易在不經意間將病菌傳染給寶寶,而寶寶的抵抗力還較弱,因此容易患上疾病。同時,由於限制了寶寶睡眠時的自由活動,使身體難以舒展,從而影響血液循環。如果媽咪不慎在哺乳時睡著,還可能會將乳頭堵塞住寶寶的鼻孔,導致窒息發生。 產後媽媽的身體恢復也需要一段時間,由於分娩使體力大量消耗,身體的抵抗力低下,如果經常摟著新生兒睡覺,得不到充分的睡眠和休息。這樣一來,不僅影響體力恢復和生殖器官的修復,而且也容易使母親患上某些疾病。對睡眠質量也造成一定影響。 正確做法 最好把寶寶的小床放在大床旁邊,讓寶寶獨自睡。這樣,大人上床睡覺時,不僅不會隨意驚動寶寶,引起他的哭鬧,而且還可方便夜裡媽咪進行照料,同時又可避免以上所提到的種種不良影響。當寶寶有些冷時,把他輕輕裹在小毛毯裡,可稍稍裹得緊些,然後,以寶寶感覺最舒適的姿勢放在小床上,這樣,寶寶就會不感到冷了。 

媽咪錯誤四:睡眠時不恰當使用電熱毯 
在初春和晚秋時節,室內有時會很冷,在這種環境中寶寶可能會睡得不安穩。為了使寶寶暖和而睡得踏實些,有的媽咪給寶寶用電熱毯取暖。然而,很多醫生發現,經常睡電熱毯的寶寶,容易煩躁不安、愛哭鬧及食慾不振,這是由於身體發生輕度脫水所致。因為,寶寶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而電熱毯的加熱速度又比較快,當溫度增高時,寶寶便會從呼吸和體表失去不少水分,從而增加了身體不顯性的失水量,引起輕度脫水,影響寶寶的正常生長。更為嚴重的是,一旦恆溫設置失去控制,還可能會導致寶寶發生窒息。 正確做法 最好不要給寶寶使用電熱毯。如果室內有些冷,可以開電暖氣或電暖風。倘若使用電熱毯,一定要掌握信當的使用方法,即在寶寶臨睡前進行通電預熱,待寶寶上床後便要及時切斷電源,切忌通宵達旦地不斷電。當寶寶出現了哭聲嘶啞、煩躁不安等表現時,說明身體已經脫水,應該馬上停止使用電熱毯。同時,給寶寶少量多次地喝些白開水,以補充身體失去的水分。

媽咪錯誤五:讓寶寶常在燈光下睡眠 
有的寶寶睡覺時,經常是看見燈光才肯睡,只要媽咪一關燈,就哭鬧個沒完沒了。媽咪為了寶寶能好好地入睡,往往將臥室裡的燈通宵達旦地開著。然而,最新的醫學研究表明,嬰兒如果經常通宵在開燈的環境中進行睡眠,可導致睡眠不安穩及睡眠時間縮短,進而影響生長發育的速度。任何人工光源都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光壓力。這種光壓力的長期存在,會使人尤其是嬰幼兒表現得躁動不安,情緒不寧,以致難於成眠。同時,讓寶寶久在燈光下睡覺,進而影響網狀激活系統,致使他們的睡眠時間縮短,睡眠深度變淺且易於驚醒。嬰兒的神經系統還處於發育階段,還很脆弱,調節環境變化的機能也很差,如果臥室內整夜亮著燈,就會改變寶寶適應晝明夜暗的生物鐘的規律,使他們分不清黑夜和白天,不能很好地進行睡眠,這樣,就會影響大腦分泌生長激素的功能,使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比其他的寶寶慢。 除此,經常在燈光下睡眠的寶寶,光線對眼睛的刺激會持續不斷,眼睛和睫狀肌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這對於嬰幼兒來說,極易造成視網膜的損害,影響其視力的正常發育,容易日後形成近視眼。據資料顯承,經常開一盞小燈睡覺的寶寶,有30%成了近視眼,而開大燈睡覺的寶寶,近視眼的發生率則高達55%。 正確做法 寶寶出生後即開始培養關燈睡覺的良好習慣,夜裡除了餵奶、換尿布可適時開燈外,不要寶寶一哭就馬上開燈。為了避免養成開燈睡覺的不良習慣,睡前不要嚇唬寶寶。寶寶害怕黑暗時,媽咪可拉著他的小手進行安慰。寶寶睡下後,要將光線較強的燈關掉,如果家人還需要在室內活動,可以在遠離寶寶睡眠區域的地方開一盞檯燈或落地燈。糾正已經習慣開燈睡覺的寶寶時,可先準備一盞調節燈,逐天把燈光一點點地調暗,最後做到讓寶寶完全適應關燈睡眠。

寶寶睡覺不踏實的原因和對策 
缺微量元素,血鈣降低引起大腦及植物性神經興奮性增設導致寶寶晚上睡不安穩,需要補充鈣和維生素D,如果缺鈣,寶寶的鹵門就閉合得不好;如果缺鋅,一般嘴角都會潰爛。 太熱、太冷 太乾燥,有鼻屎 睡眠前玩得太興奮,按時睡覺:在寶寶入睡前0.5~1小時,應讓寶寶安靜下來,睡前不要玩得太興奮,更不要過分逗弄寶寶。免得寶寶因過於興奮、緊張而難以入睡。不看刺激性的電視節目,不講緊張可怕的故事,也不玩新玩具。要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室溫適宜、安靜,光線較暗。蓋的東西要輕、軟、乾燥。睡前應先讓寶寶排尿。 注意肛門外有無蟯蟲。 很多媽媽看到寶寶晚上哭醒會以為孩子餓了,然後就給孩子餵奶,其實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這樣做反而會造成孩子有晚上睡醒了要吃奶的習慣。 積食、消化不良,上火或者晚上吃的太飽也會導致睡眠不安。建議喂粥、面等固體食物應在臨睡前至少兩三小時喂,睡前再喝一點奶。

母乳寶寶的戀奶。(這個很多母乳寶寶都存在的情況) 

晚上一定要餵奶的話,要注意: 
盡量保持安靜的環境。當晚上餵奶或換尿布時,不要讓孩子醒透(最好處於半睡眠狀態)。這樣,當喂完奶會換完尿布後,會容易入睡。 
逐漸減少餵奶的次數,不要讓孩子產生夜間吃奶的習慣。 如果寶寶因為夜裡想尿尿就醒,本人覺得應該給他用尿不濕,這樣不至於因為把尿影響寶寶睡覺。如果有用尿不濕的話,一定是尿不濕包得太緊。 發現孩子有睡意時,及時放到嬰兒床裡。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入睡,如果你每次都抱著或搖著他入睡。那麼每當晚上醒來時,他就會讓你抱起來或搖著他才能入睡。 不要讓嬰兒含著奶嘴入睡,奶嘴是讓孩子吸奶用的,不是睡覺用的,若干孩子含著奶嘴睡著了,在放到床上前,請輕輕將奶嘴抽出。 對4~6個月的嬰兒哭鬧,不要及時做出反應,等待幾分鐘,因為多數小孩夜間醒來幾分鐘後又會自然入睡。如果不停地哭鬧,父母應過去安慰一下,但不要亮燈,也不應逗孩子玩、抱起來或搖晃他。如果越哭越甚,等兩分鐘再檢查一遍,並考慮是否餓了,尿了,有沒有發燒等病兆等。
如果寶寶沒有其他不適的原因,夜裡常醒的原因很大一部份是習慣了,如果他每次醒來你都立刻抱他或給他喂東西的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建議寶寶夜裡醒來時(應該都是迷迷糊糊的),不要立刻抱他,更不要逗他,應該立刻拍拍他,安撫著想辦法讓他睡去。一般如果處在迷糊狀態的寶寶都會慢慢睡去。 
大了,有時候夜裡也醒,還哼哼唧唧的。一開始老要去抱他,然後他就完全醒了,要好久才重新入睡。後來想是不是做夢呢,於是就在旁邊看著他,不去驚擾他,果然,一會兒,沒聲了,繼續睡了。 被子或者睡覺姿勢不舒服。

分離焦慮(大家常說的"怕生",英文叫 separation anxiety)
這個在寶寶9-18個月最嚴重,除了表現在依戀/不願分開父母和非常熟悉的人,怕見生人,在陌生環境中自我保護意識強(我兒子的表現:在家裡活躍的很,一刻不停,又笑又叫,是個小霸王;一到外邊就表情嚴肅,不苟言笑,陌生人一逗就撇嘴要哭)外,就表現在晚上睡眠醒得多,睡得輕,對外界警醒(我兒子除了經常半夜啼哭(但並不醒來)之外,有時在剛睡著後不久或早晨4,5點快真正醒來之前會翻身坐起來,看不到大人就哭,我一般抱起來哄哄拍拍,不到1分鐘放到床上能接著睡。但半夜他如果迷糊中哭起來,這一招沒用,只能等他自己鬧累了自己睡去)。書上也沒說什麼有效的辦法,因為這是寶寶成長髮育的一個階段(當然寶寶都有個體差異,有的寶寶就沒什麼問題),只是提了一些建議,希望有幫助:1。睡前哄,拍寶寶不要時間太長,在寶寶睡著之前離開,讓寶寶自己睡著。不要大人抱著睡著。2。白天要有一定長的時間和寶寶親密得玩,讓他/她意識到爸爸媽媽很愛她,會給他充足的關愛。3。和寶寶玩捉迷藏,讓他意識到即便他看不到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其實也在他周圍。4。經常帶到外邊看看,不要天天悶在家裡,只熟悉家裡的環境。 

不必一覺到天亮 
與很多事物一樣,對育兒理念和方式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有新的發現,得出新的結論。許多原來盛行的理念和手段,現在已經過時了落伍了。我們在採納的時候,需要鑒別,需要不斷地更新。 我的主張是媽媽不應該為了自己的方便,不管不顧孩子的需求,不給孩子應有的愛撫,甚至不給孩子吃奶,把孩子推到一邊兒去,讓他自己睡覺。這其實是一種違背人性的理念和做法。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多中外父母都受到過一個錯誤觀念的引導和影響,就是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讓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件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一覺睡到大天亮,大人不會,嬰兒更不會。每個人都是在入睡、熟睡(深度睡眠)、淺睡(REM睡眠)之間循環往復,總要醒幾次。只是成年人能夠自主入睡、能夠自我調整再次入睡,嬰兒卻不能夠,他們需要父母的輔助。 
我們應該瞭解嬰兒睡眠的一些科學事實:首先,嬰兒的睡眠迥異於成年人的睡眠。成年人入睡快,能夠馬上進入深睡狀態;嬰兒則入睡慢,需要在父母的輔助下,經由20分鐘左右的淺睡狀態而後進入熟睡階段。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寶寶看似睡著了,但是一放下來就會甦醒大哭。這是因為他還沒有進入深度睡眠,還需要更多的哺乳、安撫、拍哄、輕搖等等。 其次,嬰兒的睡眠週期也較成年人短,熟睡程度亦較成年人輕,醒來後,還是需要父母的輔助才能重返夢鄉。這其實是他們的一種生存本能,便於一旦發生意外或感到不適,能夠馬上醒來向父母發出信號。另外,輕度睡眠也有利於嬰兒大腦發育。 睡眠不是我們能夠強加於寶寶身上的一種狀態。把孩子放下來讓他自己入睡,是不現實的。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安睡了9個月,並非出生後就可以馬上脫離母體單獨行動,而是同樣需要母親的懷抱,需要聽到媽媽的心跳、聞到媽媽的體味、感受到媽媽肌膚的溫暖,藉此獲得安全感。有些小寶寶在出生後頭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都更樂意在父母懷抱裡睡覺,這不是什麼必須更改的壞毛病,而是自然正常的需要。 比較合適的態度是創造一個適宜睡眠的環境,將睡眠逐漸導入寶寶。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寶寶安睡,更是要寶寶將睡眠看作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快樂地入睡,安心地睡著。 其實,醫學上對嬰兒睡整夜覺的定義是連續睡眠5個小時,而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8個小時以上。 掌握了科學知識,你會立刻發現,強行訓練寶寶單獨入睡,是多麼不理智、不人道、也無法實現的愚蠢舉措。得不到父母的安撫,寶寶無法入睡,大哭不已;父母不理睬寶寶渴求愛撫的信號,讓寶寶在那裡哭啊哭,且不說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如此忍心,這樣做的直接後果—— 一是給寶寶幼小的心靈留下重重的創傷:我是孤獨的,爸爸媽媽是不愛我的,我呼喚他們,他們不理我。好吧,我哭也沒有用,反正你們不來,我不哭了,我累了,我睡了,但是我悲傷,我憤怒,我不喜歡睡覺,我也不喜歡這個世界! 二是將父母變得冷淡漠然,對孩子的需求不再敏感,不再細心地觀察孩子哭鬧的具體原因,很容易忽略孩子因為生病或其他不適而發出的求救信號。? 嬰兒出生後頭幾個月裡,由於生長迅猛,兼之胃口小,消化快,夜裡起碼要起來一次吃奶。很早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10個月大的嬰兒,對於母乳的汲取也有 25%是在夜間。
如果早在4個月就斷掉夜間的哺乳,無異於掐斷了寶寶四分之一養分的來源。4個月並非添加輔食的一刀切時間,美國兒科學會在1997年更新了他們的立場,將輔食添加的推薦月份從4個月更改為6個月,並且明確闡明,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在6個月之前無需進食添加物(包括果汁),因為輔食的營養不如母乳的營養全面。而且,睡前給寶寶多吃輔食並不能有效延長他的睡眠時間,吃多了消化不良反而會讓他撐的睡不著。 6個月以上的嬰兒夜間醒來的原因則可能更複雜一些,比如出牙的不適,由於白天可玩兒的東西多,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到夜間才會感到疼得厲害,醒來吃母乳對於寶寶是減輕痛苦的最佳途徑。 其他導致嬰兒夜間頻繁甦醒的原因包括尿片過濕,感覺要撒尿,睡衣不舒服,衣著、被褥或室溫過熱,吃得過飽或飢餓感,生病的不適等等。稍大一些的孩子夜間頻繁醒來的原因有時與白天的活動有關,有時與情感方面的波動有關,總之孩子夜裡醒來的原因多種多樣,需要父母細心觀察,找出緣由,對症下藥。 還有些孩子到晚上不願意睡覺,或者夜間睡不安穩,是因為白天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過短,他要利用晚上來彌補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需要。 一個小孩子如何睡覺,與這個孩子本身的脾氣性格有很大關聯。有些孩子幾個月大就能基本上安睡一夜,但大多數孩子要到兩歲半甚至三歲才睡整夜覺。所以孩子夜裡醒來,並不意味著做父母的失敗。更不能使用任何硬性手段,強迫孩子入睡。 
西爾斯醫生在《親密育兒百科》裡批評在西方盛行了100多年的嬰兒睡眠訓練法,將其稱之為「比我們培訓寵物還缺少人性的訓練法」。其造成的後果就是大批嬰兒和成年人患上睡眠失調症,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睡眠調整中心,來治療這些無情訓練法遺留下來的問題。 至於讓孩子孤零零地留在一件屋子裡單獨入睡,也越來越多地遭到廣大母親和育兒專家的反對。他們極力推崇中國母親的做法:讓孩子跟著媽媽睡。這其實是一個流傳於世界各地文化的古老習俗,不僅有利於哺乳的方便、有利於母嬰雙方的睡眠,更會增進母子感情聯絡與交流,增進母親對孩子的瞭解以及孩子對母親的信任感,為將來順利而成功地教養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孩子留下終身難忘的快樂記憶。
夜間同床使得嬰兒得到與母親更多的肌膚接觸,對於寶寶大腦的發育有著得天獨厚的促進。人類學家蒙太古就此題目曾有專著,他指出,「嬰兒有著無比強烈的對於身體接觸的需求。」 即使不和寶寶同床,很多父母都樂意讓寶寶和自己睡一間屋子,爸爸媽媽睡大床,寶寶自己睡小床。讓寶寶單獨一個屋子,不利於父母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甚至會增加搖籃猝死症的幾率。想想看,假如寶寶一夜不在身邊,你要麼頻繁起床去察看他,自己也睡不安穩;要麼你不管他,出了問題也不知道,難道你就放得下心? 除了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之外,全世界各民族的母親幾乎都讓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但是突然間,一些中國母親們開始盲目效仿西方人的做法,把孩子留在單獨的一間屋子裡,並美其名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殊不知,孩子的獨立性無需這麼早培養,更何況獨立性也不是培養出來的。嬰兒從出生到3歲,需要的不是什麼獨立性,而是最大程度上滿足對父母的依戀。一個飢餓的人是無法肩挑重擔遠足旅行的,只有填飽了肚子才能夠勝任其他。同樣,一個依戀感沒有被滿足、情感精神上處於飢餓狀態的兒童,也無法獨立。
寶寶從出生到 18個月,無論你怎樣愛撫、親吻、擁抱他,都不會「慣」壞了他。對父母的依戀感得到充分的滿足、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會自動脫離父母,走向獨立。 如果媽媽為了自己省事,逼迫孩子遵循自己的作息時間,竭盡全力讓孩子一夜睡到大天亮,最終結果不僅達不到自己的期望,而且會因為厭煩孩子的起夜而情緒低落,怨天尤人。這樣惡性循環,兩敗俱傷。 不如就接受這個事實,孩子每夜都要起來,把這化作與孩子親密交流的良好時機。並非白天做父母,夜裡就可以下崗放假了。做父母是24小時的工作。寶寶每天有50%的時間都在睡覺,這並非無所作為的消磨,而是在對於睡眠,以至對於人生,開發積極健康的態度。 

協助寶寶愉快入睡的tips: 
* 白天多擁抱安撫寶寶,會讓寶寶更在夜晚加順利地進入睡眠狀態。 
* 固定睡眠時間,孩子月齡越大,越需要固定一致的睡眠時間和睡前活動。 
* 撫觸按摩或洗個溫水澡有助於舒緩緊張的肌肉和忙碌的大腦。 
* 在媽媽乳頭上吃著母乳入睡是自然入睡的最佳方式——從溫暖的洗澡水到溫暖的懷抱到溫暖的乳頭到溫暖的床,一路暢通無阻。 
* 父親哄拍孩子入睡:應該讓寶寶習慣跟著爸爸媽媽都能入睡。 
* 寶寶即將入睡卻不願意被放下來單獨睡覺,不妨和寶寶一起躺下來,讓他在你的懷抱裡進入酣睡狀態。 
* 坐在搖椅上搖著寶寶入睡,珍惜這種獨特的入睡需求吧,寶寶也就在頭幾年需要你搖晃他,這種寶貴的時光會很快過去的
祝你的寶貝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