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9日

寶寶為何睡眠不安


小兒失眠為哪般
俗話說: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著。可令洋洋媽納悶的是:自己三歲半的寶寶近來也飽受失眠的折磨。兒子不僅睡眠時間明顯減少,有時半夜醒來後要吵鬧很長時間,直到精疲力竭才能重新入睡。她先帶著寶寶到醫院做了相關檢查,排除了疾病和微量元素缺乏。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寶寶失眠的呢? 醫生釋疑 嬰幼兒失眠的原因一般是飢餓、過飽、不舒適、睡前過於興奮、生活不規律、環境改變或嘈雜、與親密的撫養者分離。有的孩子失眠幾次後就形成了條件反射,一到上床睡覺時就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 
輕度失眠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除了疾病因素,絕大多數3~6歲的孩子入睡困難是由於精力旺盛。孩子們喜歡在寬敞的場所跑跳追逐,以促進生長發育和消耗旺盛的精力。孩子們消耗了體力,才能轉入睏倦和睡眠狀態,才能睡得著、睡得香。可是很多家長一味擔心孩子會磕磕碰碰和傳染疾病,於是經常把孩子關在家裡。這就限制了他們的活動。活動少,孩子的精力得不到消耗,晚上就會遲遲不能入睡。洋洋失眠的原因就屬於這一類。由於他家三代單傳,又一直是爺爺奶奶帶,恨不得每天都讓他待在高層公寓裡。有的孩子在睡前看了容易興奮的電視節目或聽了容易使他們興奮的故事,或是睡前做了讓他感覺緊張的遊戲,以致孩子難以入睡。還有的孩子是因為缺乏適宜的睡眠環境,比如室內燈光過強;孩子上床後,家長們仍然在屋裡幹活、說話等。 
經常入睡困難,即習慣性失眠。這往往是沒有養成規律睡眠的習慣所造成的。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逐漸養成孩子規律睡眠的習慣,而不要對孩子的睡眠時間做硬性規定。有時越是強迫孩子睡覺,越是適得其反。 給您幾招 孩子發生失眠現象,除了盡快消除飢餓、過飽、環境嘈雜等不良因素,家長還應在睡前用熱水讓孩子洗臉、泡腳,給他講輕鬆愉快的故事或聽輕鬆的音樂,盡量讓他在睡前半小時內安靜下來,以幫助孩子入睡。嬰兒晚上睡不安的原因很多,往往與睡眠條件不好引起不適或身體有病有關,也有可能是缺鈣的表現。其他原因如飢餓、被子蓋得太多、尿布濕了或尿褲太緊等;幼兒睡眠不好也可與睡前過度興奮或緊張、日常生活的變化,如出門、睡不定時、搬新屋有新的保姆和陌生人來有關;例如老的保姆走了會引起嬰兒晚上睡眠不安。經常更換撫養人也使孩子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明顯升高白天睡的太多也可影響晚上的睡眠。調查發現父親的情緒也是兒童睡眠障礙的重要影響因素,情緒易激動,平時家長嬌慣的兒童更容易發生睡眠障礙,調處表明平時脾氣暴躁經常無端發火的兒童,其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是溫順、聽話孩子的1.73倍,原因是這些兒童神經系統興奮性較高,晚上睡眠差,早晨不易喚醒的兒童相對神經系統成熟較晚更易出現睡眠障礙。
此外小兒的內在因素對睡眠也有影響:大腦神經發育尚未成熟。孩子生理上尚未建立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寶寶生物時鐘日夜規律的調整,要倚賴寶寶生理成熟度的配合。  兒童天生的氣質,傾向過度敏感、無規律、反應強度高或低反應。不但要花長時間來建立自己生理時鐘的規律性,也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解除了引起睡眠不好的因素後,有時每隔2~3小時還會出現輕度哭鬧或煩躁不安時可採取輕拍或撫摸孩子,可使寶寶重新入睡。不要馬上又抱又哄,或給他餵奶和喝水,這樣會養成孩子夜間經常醒來的不良習慣。某些神經類型的正常小兒晚上睡眠很差,但只要吃、發育增長沒問題就不必太擔心。
此外,應安排個安靜、舒適的睡眠場所,室溫適宜、空氣清新、被褥厚薄合適、燈光可暗些;培育良好的睡覺習慣,睡前不過於興奮或做大運動量的運動,不宜訓斥孩子。每天晚上到9點就關燈,大家都睡覺或到另外的房間去活動,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睡。嬰兒最好側睡,尤其是吃飽後應向右側睡,俯臥易壓住口鼻影響呼吸,仰臥會因吐奶引起嗆咳。並逐漸讓這成為一個習慣,不輕易破壞這種習慣。晚上不要逗她玩,餵飽後就讓她自已入睡,哭也不要管,幾天後自然會形成習慣。
睡前給孩子適量進食一些食物會促進睡眠如牛奶以及一些富含碳酸化合物的食物,加強體育鍛煉,有利於兒童夜間深睡眠,專家建議,在晚上6點以前的固定時間安排鍛煉是孩子睡眠保健的一個良好措施。晚上的奶全部停掉。生長激素只是半夜熟睡中才分泌! 

照料寶寶睡覺的大「媽咪錯誤」 
怎樣讓寶寶睡好覺?這自然是媽咪們都很上心的事。因為他們知道,寶寶只有睡好了覺,才能精神飽滿、食慾好,才能健康快樂地長大。於是,極盡愛心地為寶寶營造一個甜美的睡巢。殊不知,有時卻會稀里糊塗地犯下了很多「媽咪錯誤」,請聽專家如何解析── 

媽咪錯誤一:長期讓寶寶睡軟床 
寶寶每天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因此,對寶寶疼愛備至的媽咪,會為寶寶準備一張十分柔軟的床,或是將小床鋪得軟軟的,以為只有睡在這樣的床上,寶寶才能充分放鬆全身的肌肉。不僅會睡得安穩、踏實、舒服,而且在天涼時也很暖和。然而,媽咪卻沒有想到,這樣做儘管使寶寶身體舒服了,卻對他們的生長發育極為不利。 首先,寶寶的骨骼還很軟,可塑性大,在軟床上仰臥時,便會增加脊柱的生理性彎曲度,使脊柱兩旁的韌帶和關節負擔過重,時間一久,不僅容易形成駝背或側突畸形,而且還可能造成腰部疼痛及不舒服感。資料表明,長時間睡在凹陷軟床上的寶寶,發生脊柱畸形的達60%以上,其次,過軟的床也容易使被子不知不覺地蒙上頭,這樣,被子裡的氧氣越來越少,而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寶寶會由於缺氧而出現噩夢、多夢,甚至驚叫起來,影響睡眠的深度,使大腦得不到充分地休息,因而醒來後精神不好,食慾不佳,從而影響生長發育。 
軟床不好,太硬的床也同樣不好。硬板床木質堅硬,不利於小寶寶全身肌肉的放鬆與休息,容易疲勞,影響寶寶睡眠。 正確做法 判別床的軟硬度適宜的原則是,寶寶仰臥時小屁股不會過於下陷。市場上出售的棕繃床,既柔軟又富有彈性,不僅可使寶寶在睡眠時放鬆肌肉,而且不會對身體的發育有影響,是寶寶較為理想的睡床。 如果寶寶使用的是硬板床,也不必緊張,可以在上面鋪上鬆軟的毛毯或褥子,彌補床面過硬的不足。一般以躺在床上臀部不下陷為適宜。

媽咪錯誤二:讓寶寶穿厚厚的衣服睡覺 
天涼時,有的媽咪會給愛踢被子的寶寶穿上毛衣、棉背心等厚實的衣服睡覺,怕著涼後會生病。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做法。因為寶寶穿太厚的衣服睡覺,會使全身的肌肉不能完全鬆弛,因而總是不能進入熟睡狀態,妨礙了生長激素的分泌。因為只有進入了熟睡狀態,寶寶的大腦才能分泌出更多的促進生長的荷爾蒙。除此,過多的衣服 會緊裹在寶寶身上,使呼吸及血液循環變得不通暢,心臟、肺及大血管就好似有被放在胸口的手臂壓迫一樣的感覺,寶寶會經常發生夜驚等現象,白天沒有精神。 正確做法 寶寶睡覺時,盡量要少穿衣服。通常,穿一件柔軟寬鬆的棉織物小內衣和一條小短褲即可。為了防止寶寶踢被子,首先不要讓他在白天玩得過於疲勞,睡前也不要讓寶寶的情緒太興奮或太恐懼;其次,給寶寶蓋的東西要輕薄而鬆散,並且還要隨著季節及時更換,因為寶寶的身體本身產熱較多,蓋得過厚不利於熱量散發,難免要踢被;如果寶寶是由於夜晚蟯蟲從肛門爬出而踢被,趕快請醫生做積極的治療。另外,採取了各種方法後寶寶還是總踢被,媽咪可把他放在一種像斗篷似的寬鬆睡袋中,既可保暖又不影響寶寶的身體放鬆。

媽咪錯誤三:讓寶寶和大人一起睡 
有的媽咪為了夜裡餵奶,換尿布方便,或擔心寶寶踢被子,就經常把寶寶摟在懷裡一起睡;天涼時,還喜歡把寶寶放在自己的被窩裡或放在兩個大人中間睡。這些做法固然方便了,但是對於寶寶的健康卻很有害。因為,媽咪摟著寶寶睡覺時,會和寶寶的頭部挨得比較近,而大人的肺活量要比寶寶大得多,因此,空氣中大量的氧被媽媽奪去了,媽咪呼出的二氧化碳則瀰漫在寶寶周圍,被寶寶吸入,使寶寶在缺氧狀態下睡眠,容易出現睡眠不安。而且,媽咪活動範圍較大,身上攜帶各種病菌的機會也多。大人的抵抗力較強,所以不一定會發病,當媽咪摟著寶寶睡覺時,很容易在不經意間將病菌傳染給寶寶,而寶寶的抵抗力還較弱,因此容易患上疾病。同時,由於限制了寶寶睡眠時的自由活動,使身體難以舒展,從而影響血液循環。如果媽咪不慎在哺乳時睡著,還可能會將乳頭堵塞住寶寶的鼻孔,導致窒息發生。 產後媽媽的身體恢復也需要一段時間,由於分娩使體力大量消耗,身體的抵抗力低下,如果經常摟著新生兒睡覺,得不到充分的睡眠和休息。這樣一來,不僅影響體力恢復和生殖器官的修復,而且也容易使母親患上某些疾病。對睡眠質量也造成一定影響。 正確做法 最好把寶寶的小床放在大床旁邊,讓寶寶獨自睡。這樣,大人上床睡覺時,不僅不會隨意驚動寶寶,引起他的哭鬧,而且還可方便夜裡媽咪進行照料,同時又可避免以上所提到的種種不良影響。當寶寶有些冷時,把他輕輕裹在小毛毯裡,可稍稍裹得緊些,然後,以寶寶感覺最舒適的姿勢放在小床上,這樣,寶寶就會不感到冷了。 

媽咪錯誤四:睡眠時不恰當使用電熱毯 
在初春和晚秋時節,室內有時會很冷,在這種環境中寶寶可能會睡得不安穩。為了使寶寶暖和而睡得踏實些,有的媽咪給寶寶用電熱毯取暖。然而,很多醫生發現,經常睡電熱毯的寶寶,容易煩躁不安、愛哭鬧及食慾不振,這是由於身體發生輕度脫水所致。因為,寶寶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而電熱毯的加熱速度又比較快,當溫度增高時,寶寶便會從呼吸和體表失去不少水分,從而增加了身體不顯性的失水量,引起輕度脫水,影響寶寶的正常生長。更為嚴重的是,一旦恆溫設置失去控制,還可能會導致寶寶發生窒息。 正確做法 最好不要給寶寶使用電熱毯。如果室內有些冷,可以開電暖氣或電暖風。倘若使用電熱毯,一定要掌握信當的使用方法,即在寶寶臨睡前進行通電預熱,待寶寶上床後便要及時切斷電源,切忌通宵達旦地不斷電。當寶寶出現了哭聲嘶啞、煩躁不安等表現時,說明身體已經脫水,應該馬上停止使用電熱毯。同時,給寶寶少量多次地喝些白開水,以補充身體失去的水分。

媽咪錯誤五:讓寶寶常在燈光下睡眠 
有的寶寶睡覺時,經常是看見燈光才肯睡,只要媽咪一關燈,就哭鬧個沒完沒了。媽咪為了寶寶能好好地入睡,往往將臥室裡的燈通宵達旦地開著。然而,最新的醫學研究表明,嬰兒如果經常通宵在開燈的環境中進行睡眠,可導致睡眠不安穩及睡眠時間縮短,進而影響生長發育的速度。任何人工光源都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光壓力。這種光壓力的長期存在,會使人尤其是嬰幼兒表現得躁動不安,情緒不寧,以致難於成眠。同時,讓寶寶久在燈光下睡覺,進而影響網狀激活系統,致使他們的睡眠時間縮短,睡眠深度變淺且易於驚醒。嬰兒的神經系統還處於發育階段,還很脆弱,調節環境變化的機能也很差,如果臥室內整夜亮著燈,就會改變寶寶適應晝明夜暗的生物鐘的規律,使他們分不清黑夜和白天,不能很好地進行睡眠,這樣,就會影響大腦分泌生長激素的功能,使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比其他的寶寶慢。 除此,經常在燈光下睡眠的寶寶,光線對眼睛的刺激會持續不斷,眼睛和睫狀肌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這對於嬰幼兒來說,極易造成視網膜的損害,影響其視力的正常發育,容易日後形成近視眼。據資料顯承,經常開一盞小燈睡覺的寶寶,有30%成了近視眼,而開大燈睡覺的寶寶,近視眼的發生率則高達55%。 正確做法 寶寶出生後即開始培養關燈睡覺的良好習慣,夜裡除了餵奶、換尿布可適時開燈外,不要寶寶一哭就馬上開燈。為了避免養成開燈睡覺的不良習慣,睡前不要嚇唬寶寶。寶寶害怕黑暗時,媽咪可拉著他的小手進行安慰。寶寶睡下後,要將光線較強的燈關掉,如果家人還需要在室內活動,可以在遠離寶寶睡眠區域的地方開一盞檯燈或落地燈。糾正已經習慣開燈睡覺的寶寶時,可先準備一盞調節燈,逐天把燈光一點點地調暗,最後做到讓寶寶完全適應關燈睡眠。

寶寶睡覺不踏實的原因和對策 
缺微量元素,血鈣降低引起大腦及植物性神經興奮性增設導致寶寶晚上睡不安穩,需要補充鈣和維生素D,如果缺鈣,寶寶的鹵門就閉合得不好;如果缺鋅,一般嘴角都會潰爛。 太熱、太冷 太乾燥,有鼻屎 睡眠前玩得太興奮,按時睡覺:在寶寶入睡前0.5~1小時,應讓寶寶安靜下來,睡前不要玩得太興奮,更不要過分逗弄寶寶。免得寶寶因過於興奮、緊張而難以入睡。不看刺激性的電視節目,不講緊張可怕的故事,也不玩新玩具。要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室溫適宜、安靜,光線較暗。蓋的東西要輕、軟、乾燥。睡前應先讓寶寶排尿。 注意肛門外有無蟯蟲。 很多媽媽看到寶寶晚上哭醒會以為孩子餓了,然後就給孩子餵奶,其實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這樣做反而會造成孩子有晚上睡醒了要吃奶的習慣。 積食、消化不良,上火或者晚上吃的太飽也會導致睡眠不安。建議喂粥、面等固體食物應在臨睡前至少兩三小時喂,睡前再喝一點奶。

母乳寶寶的戀奶。(這個很多母乳寶寶都存在的情況) 

晚上一定要餵奶的話,要注意: 
盡量保持安靜的環境。當晚上餵奶或換尿布時,不要讓孩子醒透(最好處於半睡眠狀態)。這樣,當喂完奶會換完尿布後,會容易入睡。 
逐漸減少餵奶的次數,不要讓孩子產生夜間吃奶的習慣。 如果寶寶因為夜裡想尿尿就醒,本人覺得應該給他用尿不濕,這樣不至於因為把尿影響寶寶睡覺。如果有用尿不濕的話,一定是尿不濕包得太緊。 發現孩子有睡意時,及時放到嬰兒床裡。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入睡,如果你每次都抱著或搖著他入睡。那麼每當晚上醒來時,他就會讓你抱起來或搖著他才能入睡。 不要讓嬰兒含著奶嘴入睡,奶嘴是讓孩子吸奶用的,不是睡覺用的,若干孩子含著奶嘴睡著了,在放到床上前,請輕輕將奶嘴抽出。 對4~6個月的嬰兒哭鬧,不要及時做出反應,等待幾分鐘,因為多數小孩夜間醒來幾分鐘後又會自然入睡。如果不停地哭鬧,父母應過去安慰一下,但不要亮燈,也不應逗孩子玩、抱起來或搖晃他。如果越哭越甚,等兩分鐘再檢查一遍,並考慮是否餓了,尿了,有沒有發燒等病兆等。
如果寶寶沒有其他不適的原因,夜裡常醒的原因很大一部份是習慣了,如果他每次醒來你都立刻抱他或給他喂東西的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建議寶寶夜裡醒來時(應該都是迷迷糊糊的),不要立刻抱他,更不要逗他,應該立刻拍拍他,安撫著想辦法讓他睡去。一般如果處在迷糊狀態的寶寶都會慢慢睡去。 
大了,有時候夜裡也醒,還哼哼唧唧的。一開始老要去抱他,然後他就完全醒了,要好久才重新入睡。後來想是不是做夢呢,於是就在旁邊看著他,不去驚擾他,果然,一會兒,沒聲了,繼續睡了。 被子或者睡覺姿勢不舒服。

分離焦慮(大家常說的"怕生",英文叫 separation anxiety)
這個在寶寶9-18個月最嚴重,除了表現在依戀/不願分開父母和非常熟悉的人,怕見生人,在陌生環境中自我保護意識強(我兒子的表現:在家裡活躍的很,一刻不停,又笑又叫,是個小霸王;一到外邊就表情嚴肅,不苟言笑,陌生人一逗就撇嘴要哭)外,就表現在晚上睡眠醒得多,睡得輕,對外界警醒(我兒子除了經常半夜啼哭(但並不醒來)之外,有時在剛睡著後不久或早晨4,5點快真正醒來之前會翻身坐起來,看不到大人就哭,我一般抱起來哄哄拍拍,不到1分鐘放到床上能接著睡。但半夜他如果迷糊中哭起來,這一招沒用,只能等他自己鬧累了自己睡去)。書上也沒說什麼有效的辦法,因為這是寶寶成長髮育的一個階段(當然寶寶都有個體差異,有的寶寶就沒什麼問題),只是提了一些建議,希望有幫助:1。睡前哄,拍寶寶不要時間太長,在寶寶睡著之前離開,讓寶寶自己睡著。不要大人抱著睡著。2。白天要有一定長的時間和寶寶親密得玩,讓他/她意識到爸爸媽媽很愛她,會給他充足的關愛。3。和寶寶玩捉迷藏,讓他意識到即便他看不到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其實也在他周圍。4。經常帶到外邊看看,不要天天悶在家裡,只熟悉家裡的環境。 

不必一覺到天亮 
與很多事物一樣,對育兒理念和方式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有新的發現,得出新的結論。許多原來盛行的理念和手段,現在已經過時了落伍了。我們在採納的時候,需要鑒別,需要不斷地更新。 我的主張是媽媽不應該為了自己的方便,不管不顧孩子的需求,不給孩子應有的愛撫,甚至不給孩子吃奶,把孩子推到一邊兒去,讓他自己睡覺。這其實是一種違背人性的理念和做法。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多中外父母都受到過一個錯誤觀念的引導和影響,就是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讓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件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一覺睡到大天亮,大人不會,嬰兒更不會。每個人都是在入睡、熟睡(深度睡眠)、淺睡(REM睡眠)之間循環往復,總要醒幾次。只是成年人能夠自主入睡、能夠自我調整再次入睡,嬰兒卻不能夠,他們需要父母的輔助。 
我們應該瞭解嬰兒睡眠的一些科學事實:首先,嬰兒的睡眠迥異於成年人的睡眠。成年人入睡快,能夠馬上進入深睡狀態;嬰兒則入睡慢,需要在父母的輔助下,經由20分鐘左右的淺睡狀態而後進入熟睡階段。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寶寶看似睡著了,但是一放下來就會甦醒大哭。這是因為他還沒有進入深度睡眠,還需要更多的哺乳、安撫、拍哄、輕搖等等。 其次,嬰兒的睡眠週期也較成年人短,熟睡程度亦較成年人輕,醒來後,還是需要父母的輔助才能重返夢鄉。這其實是他們的一種生存本能,便於一旦發生意外或感到不適,能夠馬上醒來向父母發出信號。另外,輕度睡眠也有利於嬰兒大腦發育。 睡眠不是我們能夠強加於寶寶身上的一種狀態。把孩子放下來讓他自己入睡,是不現實的。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安睡了9個月,並非出生後就可以馬上脫離母體單獨行動,而是同樣需要母親的懷抱,需要聽到媽媽的心跳、聞到媽媽的體味、感受到媽媽肌膚的溫暖,藉此獲得安全感。有些小寶寶在出生後頭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都更樂意在父母懷抱裡睡覺,這不是什麼必須更改的壞毛病,而是自然正常的需要。 比較合適的態度是創造一個適宜睡眠的環境,將睡眠逐漸導入寶寶。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寶寶安睡,更是要寶寶將睡眠看作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快樂地入睡,安心地睡著。 其實,醫學上對嬰兒睡整夜覺的定義是連續睡眠5個小時,而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8個小時以上。 掌握了科學知識,你會立刻發現,強行訓練寶寶單獨入睡,是多麼不理智、不人道、也無法實現的愚蠢舉措。得不到父母的安撫,寶寶無法入睡,大哭不已;父母不理睬寶寶渴求愛撫的信號,讓寶寶在那裡哭啊哭,且不說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如此忍心,這樣做的直接後果—— 一是給寶寶幼小的心靈留下重重的創傷:我是孤獨的,爸爸媽媽是不愛我的,我呼喚他們,他們不理我。好吧,我哭也沒有用,反正你們不來,我不哭了,我累了,我睡了,但是我悲傷,我憤怒,我不喜歡睡覺,我也不喜歡這個世界! 二是將父母變得冷淡漠然,對孩子的需求不再敏感,不再細心地觀察孩子哭鬧的具體原因,很容易忽略孩子因為生病或其他不適而發出的求救信號。? 嬰兒出生後頭幾個月裡,由於生長迅猛,兼之胃口小,消化快,夜裡起碼要起來一次吃奶。很早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10個月大的嬰兒,對於母乳的汲取也有 25%是在夜間。
如果早在4個月就斷掉夜間的哺乳,無異於掐斷了寶寶四分之一養分的來源。4個月並非添加輔食的一刀切時間,美國兒科學會在1997年更新了他們的立場,將輔食添加的推薦月份從4個月更改為6個月,並且明確闡明,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在6個月之前無需進食添加物(包括果汁),因為輔食的營養不如母乳的營養全面。而且,睡前給寶寶多吃輔食並不能有效延長他的睡眠時間,吃多了消化不良反而會讓他撐的睡不著。 6個月以上的嬰兒夜間醒來的原因則可能更複雜一些,比如出牙的不適,由於白天可玩兒的東西多,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到夜間才會感到疼得厲害,醒來吃母乳對於寶寶是減輕痛苦的最佳途徑。 其他導致嬰兒夜間頻繁甦醒的原因包括尿片過濕,感覺要撒尿,睡衣不舒服,衣著、被褥或室溫過熱,吃得過飽或飢餓感,生病的不適等等。稍大一些的孩子夜間頻繁醒來的原因有時與白天的活動有關,有時與情感方面的波動有關,總之孩子夜裡醒來的原因多種多樣,需要父母細心觀察,找出緣由,對症下藥。 還有些孩子到晚上不願意睡覺,或者夜間睡不安穩,是因為白天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過短,他要利用晚上來彌補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需要。 一個小孩子如何睡覺,與這個孩子本身的脾氣性格有很大關聯。有些孩子幾個月大就能基本上安睡一夜,但大多數孩子要到兩歲半甚至三歲才睡整夜覺。所以孩子夜裡醒來,並不意味著做父母的失敗。更不能使用任何硬性手段,強迫孩子入睡。 
西爾斯醫生在《親密育兒百科》裡批評在西方盛行了100多年的嬰兒睡眠訓練法,將其稱之為「比我們培訓寵物還缺少人性的訓練法」。其造成的後果就是大批嬰兒和成年人患上睡眠失調症,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睡眠調整中心,來治療這些無情訓練法遺留下來的問題。 至於讓孩子孤零零地留在一件屋子裡單獨入睡,也越來越多地遭到廣大母親和育兒專家的反對。他們極力推崇中國母親的做法:讓孩子跟著媽媽睡。這其實是一個流傳於世界各地文化的古老習俗,不僅有利於哺乳的方便、有利於母嬰雙方的睡眠,更會增進母子感情聯絡與交流,增進母親對孩子的瞭解以及孩子對母親的信任感,為將來順利而成功地教養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孩子留下終身難忘的快樂記憶。
夜間同床使得嬰兒得到與母親更多的肌膚接觸,對於寶寶大腦的發育有著得天獨厚的促進。人類學家蒙太古就此題目曾有專著,他指出,「嬰兒有著無比強烈的對於身體接觸的需求。」 即使不和寶寶同床,很多父母都樂意讓寶寶和自己睡一間屋子,爸爸媽媽睡大床,寶寶自己睡小床。讓寶寶單獨一個屋子,不利於父母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甚至會增加搖籃猝死症的幾率。想想看,假如寶寶一夜不在身邊,你要麼頻繁起床去察看他,自己也睡不安穩;要麼你不管他,出了問題也不知道,難道你就放得下心? 除了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之外,全世界各民族的母親幾乎都讓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但是突然間,一些中國母親們開始盲目效仿西方人的做法,把孩子留在單獨的一間屋子裡,並美其名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殊不知,孩子的獨立性無需這麼早培養,更何況獨立性也不是培養出來的。嬰兒從出生到3歲,需要的不是什麼獨立性,而是最大程度上滿足對父母的依戀。一個飢餓的人是無法肩挑重擔遠足旅行的,只有填飽了肚子才能夠勝任其他。同樣,一個依戀感沒有被滿足、情感精神上處於飢餓狀態的兒童,也無法獨立。
寶寶從出生到 18個月,無論你怎樣愛撫、親吻、擁抱他,都不會「慣」壞了他。對父母的依戀感得到充分的滿足、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會自動脫離父母,走向獨立。 如果媽媽為了自己省事,逼迫孩子遵循自己的作息時間,竭盡全力讓孩子一夜睡到大天亮,最終結果不僅達不到自己的期望,而且會因為厭煩孩子的起夜而情緒低落,怨天尤人。這樣惡性循環,兩敗俱傷。 不如就接受這個事實,孩子每夜都要起來,把這化作與孩子親密交流的良好時機。並非白天做父母,夜裡就可以下崗放假了。做父母是24小時的工作。寶寶每天有50%的時間都在睡覺,這並非無所作為的消磨,而是在對於睡眠,以至對於人生,開發積極健康的態度。 

協助寶寶愉快入睡的tips: 
* 白天多擁抱安撫寶寶,會讓寶寶更在夜晚加順利地進入睡眠狀態。 
* 固定睡眠時間,孩子月齡越大,越需要固定一致的睡眠時間和睡前活動。 
* 撫觸按摩或洗個溫水澡有助於舒緩緊張的肌肉和忙碌的大腦。 
* 在媽媽乳頭上吃著母乳入睡是自然入睡的最佳方式——從溫暖的洗澡水到溫暖的懷抱到溫暖的乳頭到溫暖的床,一路暢通無阻。 
* 父親哄拍孩子入睡:應該讓寶寶習慣跟著爸爸媽媽都能入睡。 
* 寶寶即將入睡卻不願意被放下來單獨睡覺,不妨和寶寶一起躺下來,讓他在你的懷抱裡進入酣睡狀態。 
* 坐在搖椅上搖著寶寶入睡,珍惜這種獨特的入睡需求吧,寶寶也就在頭幾年需要你搖晃他,這種寶貴的時光會很快過去的
祝你的寶貝健康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